话说“讲台”
作者:广东省南海信息技术学校 刘庆云 时间:2005/10/30 20:12:2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38
讲台常常被人们视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一种尊严。为此,老师们也非常尊重这一特殊的舞台,不息昼夜,默默耕耘,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子。但我想,如果老师上课时多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多让学生走到讲台来,让讲台成为学生展示才华、解难析疑的舞台,我们的教学效果将会事半功倍受益非浅。
上课时老师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拉得近了,更有利于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使课堂气氛更加融洽。同时,还将会起到维持课堂纪律的作用,促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地完成。
让学生走到讲台来,让讲台成为学生展示才华、解难析疑的舞台。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求知的欲望,都想找到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都想使自己的价值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可,都想使别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和分享他人的劳动成果。作为学生,讲台是他们展示才华互相学习的最好地方,老师应顺水推舟,尽可能将讲台让给他们。
课前三分钟让学生到讲台来。课前三分钟是学生精神归队,智力转型的时段,听课效果相对较差。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让一个能说会道的同学到讲台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或笑话或寓言,或让一个爱好音乐的同学到讲台来带领大家唱一首流行歌曲,或让一个朗诵好的同学到讲台来给大家朗诵一首唐诗宋词,等等。这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又可以将学生的精神迅速归队。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的一剂良方。真是值得一“让”。
让学生到讲台来“读”“背”。教材中的许多优美散文、诗词、文言文、名言名句等都要求学生能够熟读或背诵。上到这些课文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到讲台来朗读或背诵,表扬先进鼓励后进互通有无,以求共同进步。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语感”,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从而拓展我们的教学空间。
让学生到讲台来“表演”。教材中的很多小说、戏剧作品都有很强的直观性。上到这些课文时,我们可以让那些具有一定表演能力的同学到讲台来进行表演,让同学从他们的言语举动中进一步感受课文内容,领会人物内心世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同时也使这些同学得到了一次展示才华的机会,领会到成功背后的艰辛,激励他们“更上一层楼”。
让学生到讲台来“分析课文”。分析课文,长期以来均为老师的“专利”,原因是:“学生还没有具备这一水平”。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就要多给学生机会,抓住有限的课内时间,让学生到讲台来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分析人物形象,说出词句背后的深层含义等等,从而使我们的教学做到对症下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让学生到讲台来“归纳课堂授课内容”。分析、筛选、整合是阅读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要使学生这方面能力得以形成和提高,除从学习课文、进行强化训练等途径获取外,我们还应不失时机地将“归纳课堂授课内容”这一机会让给学生,让他们到讲台上来归纳。这不仅加深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使他们懂得了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
让学生到讲台来讨论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语文是一个“大杂家”,让学生到讲台来讨论他们关心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不仅可以拓展课堂的教学空间,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让他们成为一个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有责任的人。如让他们讨论如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家庭暴力问题”, 使他们懂得幸福家庭所需的因素;让他们讨论如今有些大学生毕业后“欠还不还贷款问题”,使他们懂得诚信的价值。等等。通过这些讨论让学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为他们的人生之路铺上一块有益的基石。
教学是典型的双边活动,课堂上应始终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出现,把更多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活”起来,由被动变为主动,成为课堂的主体,让讲台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