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诗词名句,铸就美文华章
作者:湖南省岳阳市岳化一中 陈立军 时间:2005/12/15 12:59:5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020
一、诗词入题,扮出美目
话题作文要求考生自拟题目,文章出彩“美目”始,众多写作高手都很重视作文拟题,用诗词入题,扮出了许多美目。如《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诗),《独上高楼》(化用王国维词)《风雨任平生》(化用“一蓑风雨任平生” )等。
二、名句开篇,先声夺人
在文章开头巧用诗词名句,考生的才气和睿智可见一斑,也给读者美好的第一印象,有先声夺人的效果。如《 给“从谏如流”上把锁》一文的开头:
“从谏如流”常被用来形容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古语云:“古之贤君,其从谏也,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由此可见,古人对此是非常推崇的。波兰的谚语也说:“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至此,我们是否可以下个结论:从谏如流,多多益善,听从一切的谏议?
作者由古语和波兰的谚语引出自己的思考与观点,开篇干练从容、不落俗套。
又如:《诗人·明月·黄花》的开篇:
一、 苏轼的明月
浪淘沙
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这首词是我特意写给贬谪之后的苏轼的,东坡的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
考生大胆地自填词作为文章的开头,文采斐然,不同凡响,足见考生的文学修养之深。
三、名句融文,才情凸现
诗词名句往往具有强烈的抒情性,深刻的哲理性。在文章中巧用名句,能使文章充满浓郁的诗意,深刻的哲理。如《那时花开》一文:
“那时”,那时的意义难道仅只留下痛苦和伤悲?
“那时”,李白不受朝廷重用,他决无灰心丧气之举,一咏便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豪迈!
“那时”,陶潜看不过官场腐败,百官勾结,百姓遭殃,他决无低沉自贱之话,一唱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义气!
“那时”,居里夫人身患血癌,她决无自暴自弃的举动,一开口就是“成功路上不是用泪水而是用鲜血铸成”的坚韧!
“那时”……
那时,我们确不该把痛苦放大,聪明的人不会站在废墟上哭泣,而是拥有那迎难而上的大智慧。
作者将李白、陶潜、居里夫人的诗词名句信手拈来,使文章意蕴丰厚,哲理深刻,文采飞扬,美不胜收。
又如重庆高考满分作文《独上高楼》中的几段文字:
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偏要独上高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一边是“斜阳正在,烟雨断肠处”,另一边却是“宝马雕车香满路”,而你,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
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黄土”;你彷徨,“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英雄泪”;你期待,“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
我多想跨越千年时空,共你醉明月。
考生将辛弃疾的诸多词句巧妙地穿插在文章之中,诗意浓郁,文采斐然,使文章光彩照人。
四、诗词结尾,锦上添花
结尾也是写作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一般要求简明有力或余味无穷。用名句结尾,感召力强,往往能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憾力。如《照海倚天》的结尾: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流年似水,时光如电,也许,只有历史才能让“无字碑头镌字满”,也许只有历史,才能最好地诠释曾国藩在天京城破、黄袍欲加身之时写尽生平心境的一句话: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考生引用李白的诗和曾国藩自己的诗句作结,进一步深化了作者的观点,也留给读者无尽的反思。
恰当地引用诗词名句,确能铸就妙语美文,有心的同学,也把你的积累化作你的才情,流泻于笔端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