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也“跟风”

作者:倪月萍  时间:2006/2/6 20:25:3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14
  [案例一] 今年是巴金先生百年诞辰,媒体扑天盖地展开宣传攻势。我是巴老的崇拜者,十分想把这位文学泰斗介绍给我的学生(七年级),但心里又没谱,不知学生的反映如何。课堂上我问道:“你们知道巴金吗?”有一个快嘴的学生枪答道:“知道,现在报纸电视上都是这个老头。”学生哄堂大笑。“老师,他应该是个大人物吧。难道活了一百岁,就这么值的纪念吗?”语文课代表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他是个伟大的作家,像鲁迅、冰心一样。为什么我们没有学他的文章?你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我说:“大家问的好。本周的语文作业就是了解巴金,认识巴金。大家利用媒体网络、报刊等形式,周一开主题演讲,同学们可以介绍他的生平、推荐他的作品、说出你心目中的巴金,抓住让你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告诉大家,为什么我们这样大张旗鼓的纪念他?”“好!”学生响亮回答。周一语文课空前成功,那个称巴金为“老头”男生,不好意思地说:“老师,原来他是一个伟人。我再也不这样称呼他了。”在此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出了一期为巴金贺寿的黑板报。我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了敬意。这次我紧跟“形势”的结果,师生受益非浅。
  [案例二] 今年二月,我刚好在讲藏克家先生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时,报上刊登了老先生逝世的消息,有一篇纪念他的文章《用诗歌点亮一个时代》,我深受感到,突发奇想,决定让学生走进藏克家,欣赏他的诗。人们常说青春是诗意,但是如今的学生除了老师逼着背点用来考试的古诗外,他们也许能把周杰伦的歌词背的滚瓜烂熟,谁有心思读诗?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上了一节藏克家诗歌赏析课。《老马》、《有的人》等等名作,让学生明白了诗歌还有这么写的。他们以前总认为现代诗就是写情呀爱呀,这样铿锵有力、发人深省的作品,他们第一次读到。我们共同沉浸的诗歌所营造的氛围里,除了大声朗读,我不用说什么。我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体会,其中一个同学的发言最生动:“老师,藏克家的确用诗歌点亮一个时代。诗歌有这么大的魅力,我没有想到。你以后再给我们介绍一些好诗!”
  [案例三]今年是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百岁诞辰,文化部组织隆重的纪念活动。我配合语文综合学习《戏曲大舞台》(人教版七年级四单元),决定以介绍梅兰芳和他的梅派艺术为主,让学生知道一点“国粹”。我利用多媒体详细展示京剧艺术的方方面面,脸谱的含义,赏析了经典唱词。梅兰芳先生抗战期间“蓄胡明志”的故事,深深的打动学生,他们明白了伟大人格,德才兼备在生命历程的重要意义。学生在周记中写到:“我以前以为,唱戏的不就是小歌星吗?还能叫大师?我更觉得女伴男装是变态,但语文老师的一节课彻底改变了我的肤浅看法,我明白了什么的经典。”
  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不要说“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连与我们的学习密切相关的许多事,我们也从不关心。只能按部就班的教教材,不敢越雷池一步。古人讲究“功夫在诗外”,实际语文的功夫也在课外,小小的语文课堂,大大的语文世界,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精彩。目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倍受重视,人文教育怎么入手?重要的一点是不能离生活太远。试想初中三年六册课本共一百八十多篇课文,可以不客气的说是严重“贫血”。改变这种现状的措施之一就是从广阔的生活中汲取新鲜“血液”。也许有人觉得这样的“跟风”多次一举,课本上早晚是要讲的。我认为趁热打铁,抓住教育的时机,贯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理念,俗话说“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语文老师应该有较强的社会敏感性,对于国际国内的政治、时事、历史、文学、艺术都应有广泛的涉猎。采用“拿来主义”的方法,为我所用。当然,我举的例子仅仅是很小的一方面,只是一点尝试,但初尝“胜果”的喜悦,让我有了进一步拓展语文课堂的勇气。我甚至想让学生就社会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或热播的电视剧、最热门的体育比赛等等,都是语文的“跟风”对象。
  同行们,请你也试着赶赶潮流,跟跟风尚吧。等待你和学生的是惊喜和幸福。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