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命题专家谈2006年高考语文复习

作者:佚名  时间:2006/2/15 17:18:2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240
  2005年12月3日至4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学语文研究中心在南京师范大学贻芳报告厅举行了2005年江苏省语文高考命题解读会暨2006年江苏省高考语文复习研讨报告会。会上,命题专家就命题及复习谈了一些看法。以下为笔者整理的内容,供我区高三语文复习参考。
  一、命题特点:
  ◎统一考试,分省命题:
  命题一定是以《考试大纲》为依据,命题成员以高校教师为主,试题适当体现本省特色(包括本省中学教学的水准)。因此,《考试大纲》规定的知识点都应该复习,但肯会有知识点考不到。
  ◎考试改革主张渐进,不会有颠覆性的变化。
  二、关于《考试大纲》:
  ◎专家认为语文的《考试大纲》还是比较符合大纲要求的,对中学语文教学有指导意义,要加以重视和研究。
  ◎要加强阅读能力的研究和指导,因为写作的基础是阅读。
  三、关于试卷:
  要注意研究国家考试中心的试卷及其变化:
  ①2005年考试中心的三份语文试卷,第一卷客观题减少至10题,第一大题由往年的6题减至4题,第二大题科技文阅读、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均由4题减至3题,多出的分值加到了第二卷的主观题上,这一变化符合语文考试的规律,要引起重视;
  ②去掉了第二卷现代文大阅读中的多项选择题,将之改为主观题,使第二卷真正变成了主观题,这一做法非常好,江苏想这样做却一直没有这样做;
  ③文言文翻译、名篇名句默写、现代文大阅读和语言运用试题都增加了分数;
  ④作文还是以60分为宜。那种单考一篇作文的可能性不大。但像上海将试卷分成阅读和写作两大部分的做法是合理的。
  四、关于考试内容和2006年的高三语文复习:
  1、要根据《考试大纲》要求和学生学习的实际进行全面的复习。目前2006年的《考试大纲》尚未出台,可先根据2005年的《考试大纲》进行,估计2006年的《考试大纲》不会有大的变化;
  2、要依据知识点从多角度、多类别进行复习,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注意知识的梳理,抓典型试题:
  ◎科技文从考试的角度讲,主要要把握两个方向,一是纯科技文,二是社科类的文章,这类文章主要包含考古、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内容。不管是那一类,试卷的题目都着眼于细小的地方。
  ◎文言文考查:
  ①当年坚持避熟就生的原则,近年不再严格遵循这一原则,有时采用改造的方法,如2002年全国卷考的李广的语段。
  ②史传性文章比较符合《考试大纲》中关于“浅易”的原则,它以记事为主,较为浅近、易懂,选文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命题专家还是比较倾向于选择这一类文章。
  ③考查文意的理解也着眼于细小的地方。可引导学生把一则语段分解成若干个小故事,注意每个小故事的内容,然后仔细比较各个选项的细微之处,再作出选择。
  ④文言文的复习和考查,重点是实词而不是虚词,虚词要抓主要的,如教学大纲规定的几个主要虚词。文言句子的翻译,取材可以是第一卷阅读材料中的,也可以另择材料,如福建卷,但以前者的考查为主。翻译要注意直译,注意字字落实,文意要贯通。
  ⑤疑问句式、反诘句式、文言词语的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宾语前置等是文言句子翻译中考查得较多的点,要引起注意。
  ◎古诗鉴赏:专家认为2004、2005年江苏卷的古诗鉴赏试题命制得都较好,今后还将会延续这一命题思路。
  古诗鉴赏要求学生大致能看懂全诗的意思;审题要清楚。从命题的角度讲,题目都是很具体、确切的,有相对能落实的诗句。
  2005年有多个省采用了两首诗或词对比阅读的考查方式,如上海卷、浙江卷、辽宁卷、湖南卷等,专家认为这是一个倾向,可引起注意。至于选材,专家认为唐宋诗、宋词、元曲等都可选用,如2005年湖北卷就选用了元杂剧中的曲词作为考查的文本。
  ◎名篇名句的复习:
  2005年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三份试卷中,名篇名句的默写都由原来的4分增至5分,这一变化也要注意;
  名篇名句的默写原则上还是以教学大纲规定的10篇古文和30首古诗为命题依据,一般是课内2句课外1句,并以真正的名篇名句为考查重点,适当注意诗、词、文、曲的搭配;
  名篇名句的默写以不写错别字为评分标准。
  ◎现代文大阅读:
  从2005年国家考试中心和全国各省的试卷来看,分值均有所提高;
  现代文大阅读要注意整体理解,但学生在答题时暴露出的问题是概括能力相对较差,答题往往答不到点,导致失分。专家建议复习时要好好分析一下2005年的现代文阅读试题。
  ◎语言运用试题:
  这一部分是高考试题创新的园地,变化较多,每年都会有一些新题型出现。
  专家建议把各种不同类型的试题举一些例子给学生讲讲,让学生熟悉一下这些试题的变化。
  ◎作文:
  2005年江苏卷高考作文的核心是追求卓越,追求完美,追求理想境界。
  审题难度会有所下降;命制的作文题要有容量,学生有话说,有想像的空间。
  要引导学生在“规范”二字上下功夫,在“规范”的前提下追求创新。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