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背景介绍的介绍
作者:浙江绍兴鲁迅中学 彭玉华 时间:2006/5/16 20:27:3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949
学习《再别康桥》时,教师问:“康桥只是诗歌的一个意象,诗人要告别的到底是什么呢?”学生的回答惊人的相似,都认为是对当年剑桥留学生活的告别,尤其是对当年在剑桥边和林徽因的那一段浪漫的往事的告别。学生的回答当然是正确的,但这种单一、机械的回答我不太满意,应该说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应能根据诗歌意境、背景介绍,结合自身经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回答。如对理想生活的告别,对真善美的追求的留恋等等。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为什么学生却读出了一个大致相同的答案。我想到了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背景介绍。上课开始,为了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详细的介绍了徐志摩的有关背景,尤其是徐志摩和林徽因在剑桥邂逅的浪漫故事,学生果然眼睛发亮,兴趣盎然。表面看来,背景介绍取到了不错的效果,其实,正是因为背景介绍的先入为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都受到了背景的束缚,犯了“套版效应”的阅读大忌。
片段二:
学习《荷塘月色》时,有学生提出“朱自清的孤独然何而生”的问题,我就势要求全班同学来讨论、回答这个问题。教室里马上开了锅,热烈的讨论后,学生争先恐后的阐述自己的见解:有的认为国事使他烦忧,面对大革命的失败,面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爱国的文人既有不满现实的苦闷,又有无法改变现实不知何处何从的彷徨,这是一个爱国者的孤独;有的认为家事使他烦忧,当时作者家中颇不宁静,父子、婆媳关系不和,还有拮据的生活等家庭琐事使作者心烦,这是一个父亲的儿子、孩子的父亲的孤独;有的认为心事使他烦忧,说好像当时作者夫妻关系出现了点问题,这是一个妻子的丈夫的孤独;有的认为是一个“众僧皆睡我独醒”的智者的孤独;有的认为是一个平凡人的一次普通的心路历程……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又紧扣文本,深切的体验到朱自清作为一个爱国者、一个文人、一个普通人的孤独。
基于学习《再别康桥》的教训,本课的教学我没有在一开始就详细的介绍朱自清及有关的时代背景,而是让学生深入文本,由语言入手真切的感受、体验作者的言外之意、境中之情。事实上效果不错,学生不再囿于背景的束缚,对文本从多角度进行了解读,生成了自己准确和独特的体验。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我再提出理解文学作品要“知人论世”,作者及相关的时代背景能为我们打开一扇进入文本的窗户。接下来我就通过学生发言和投影介绍了相关的时代背景,结合时代背景学生不仅加深了体验,而且在更深层次上和作者对话、共鸣,进而生成了一些新的体验。
两个片段的启示:
背景介绍既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审视具体的语文课堂,背景介绍往往为介绍而介绍,既不管内容,也不问时机,随意性太强,模式化太浓,效率低下。教师教的目的和学生学的结果往往达不到一致,教师是想通过背景介绍促使学生理解和体验,却造成了束缚、限制学生体验的尴尬现实。其实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时机,不同的内容在相同的时机所取到的效果截然不同。因此笔者以为在进行背景介绍时教师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
结合教学目的,精心选择背景介绍的内容。一般来说,背景介绍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从知识掌握的角度,通过介绍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二是从文意理解的角度,通过介绍为学生打开一扇理解文本的窗口。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精心择取背景介绍的内容,如进行知识教学,就要选取必要、精当的知识,不必面面俱到;如是为理解文意服务,就要选取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的内容,像学习《再别康桥》时,可以介绍作者的理想志趣、剑桥留学生活、与林徽因的故事等,至于和陆小曼的故事等其他内容就不必介绍了,否则在消耗时间的同时还会影响学生的体验效果。
动态把握过程,准确选择背景介绍的时机。较长时间以来,阅读教学往往都遵循着“课题——作者、背景——文本”这样一个流程。这种模式化的教学程序往往对学生的后续阅读造成了不良影响。接受美学理论认为,读者是带着自己的既有经验、经历走向文本的,阅读过程是读者重新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更有激进者称“文本产生了作者就死亡了”,文本是独立的客观存在。也正因如此才有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经典格言。但同时知人论世、背景介绍又的确是和文本对话、理解文意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选择怎样的时机介绍背景实在需要教师认真思考,应结合及时的教学样态动态的把握教学流程,选择最佳的介绍时机,否则就难以达成目标,滑向“结论现行”和“套版效应”的窠臼。
作者简介:彭玉华(1973—),男,安徽岳西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硕士,浙江绍兴鲁迅中学语文教师。曾在《语文学习》、《语文教学之友》、《中学语文》、《中小学教学研究》《素质教育大参考》《教育科学论坛》《中小学教师培训》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通联地址:浙江绍兴市城南大道367号 鲁迅中学 语文教研组
邮政编码:312000
手机号码:13735243578
邮箱:yxpyh2008@126.com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