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儿子的一封信
(说明:放五一长假了,儿子的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求家长和子女互写一封信。我觉得这是让两代交流的很好方式。平时都很忙,连见面的机会都难得。即便是假期很多家长恐怕也见不到孩子。因此家长对子女的言传身教出现很大空白,不利于孩子的亲情教育和健康成长。所以两代人间用书信交流很有必要。而且用信件形式很可以讲很多言语难传的思想和感情。)
王潇:
为了培养你的艺术修养,我们为你选择了学小提琴。从三年级开始学琴,到今已快五年了,其间从象山到慈溪,又到厦门,没有稳定的住所。有一些小孩中途放弃了,但你却能一直坚持下来,并且有了明显的进步,我和妈妈感到很高兴。可能今后小提琴要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了。
从象山的郭老师,到慈溪的张老师,叶老师,到现在的李老师,共找了四个老师,每个老师各有方法不同,学琴一直不很系统,进展很慢。但这也许是个好事,吸收每个教师的优点,底子会很厚,对小提琴的理解会更深一些。
学琴之路很艰难,一是要有恒心,克服惰性,二是学琴的人很多,学成功的很少,这有天赋的成分,还有家庭环境的影响。这两项你可能不占优势,但我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次作为父母,我们没有什么艺术特长,不能直接给你指导,但我们一有空就听音乐,除了小提琴,还听其它各种器乐,努力培养对音乐的感觉。
人一生看起来很漫长,但真正用于学习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为了学得一技之长,还面临着很多复杂的干扰。比如每天总得要有休息娱乐,外出旅行,走亲访友等。还有其它科目都要学好,这样真正用于学琴的时间就要靠挤。鲁迅说:我哪里是什么天才,我是用喝牛奶的时间来学的。为了学好艺术,不能再打电脑游戏,不能再和同学闲扯,不能无节制地看电视……无论哪一天,都会有学琴的时间,要靠自己把握。
做任何事情都要保持足够的注意力,只要一拿起弓,整个精神就要尽快进入状态,不要总是懒洋洋无精打采的;学艺术最需要激情,激情来自于对艺术的喜爱,对艺术最高境界的期待和追求以及每一阶段所获得的成就感。以后只要有表演的机会,你要敢于上台,培养自信和勇气,也不断激励自己,对自己有更严格的要求。从来就不想上台的话,肯定不会对自己有什么促进。
现在学琴有很多好的条件,比如上网我们可以听到很多名家的演奏,遇到细节问题可以网上查询,还可以和网友交流学琴体会。
学琴当然要朝更高的目标发展,但现实是艺术的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方面,包括天赋机遇等,从来就是学的人多,成功的人很少,它的淘汰率很高。“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学艺术不能有太强的功利性,不一定要当个什么家,拿个什么大奖。为喜爱而学,为提高艺术的修养而学,为丰富业余生活而学。别的就不必想太多了。
总之,我和妈妈始终期待着将来有一天,你能拉出世间最美的琴声。
爸爸字 2006.5.7.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