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语言鉴赏角度浅淡

作者:佚名  时间:2005/11/10 22:59:3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972
  

  古代诗歌,以其内容的含蓄概括、意境的深邃幽远、手法的丰富灵活、语言的形象凝练而获得了恒久的生命力,成为我国辉煌的文化百花园中一朵奇葩。古诗鉴赏,尤其是语言的鉴赏,不仅能提高人们的高尚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故而,自1993年以来,连考不断,且有不断强化的趋势:由一题增至两题,由三分增至六分(2004年上海、辽宁更增至八分),由客观选择变为主观表述。可以断言,古诗鉴赏、主观表述型的古诗鉴赏近期内绝不会消失!下面主要谈谈古诗语言的鉴赏。
  古诗的语言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含义丰富,耐人寻味。2004年全国卷(吉林四川)、湖北卷、辽宁卷、浙江卷考查了语言的鉴赏。如何进行语言鉴赏?关键在于把握全诗,品读上下文,揣摩作者遣词造句之独运匠心。把握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当然也就把握了语言运用的精髓。下面试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化抽象为具象
  诗歌是要塑造形象的,但其所写对象常常又是抽象的,协调这一矛盾的关键就在准确的遣词造句。如宋祁的《玉楼春》是脍炙人口的名作,尤其是“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更为人称道,词人在当时就因此而获得“红杏尚书”的美称;大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更给以崇高评价:“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那么这“闹”字到底好在哪里呢?简言之,其根本原因就是:运用拟人手法,着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而且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飞蝶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抽象的春意表现得淋漓尽致,具体可感。(上例为2004年全国卷高考题)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之“绿”字,用得妙绝的原因之一也在于把抽象不可捉摸的春风转换成色彩鲜明的视觉形象,极富表现力。
  二、赋静物以动感
  还以《泊船瓜洲》为例。众所周知,此诗是作者第二次拜相、奉旨进京、路过瓜洲时所写。诗歌第三句描写了江南美丽的春色,是千古传诵的炼字名句。据记载,诗人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10多字,最后才选定“绿”字。我们不能不叹服诗人高超的语言表现力,为什么呢?除了化抽象为具象外,还因为“绿”有“使……变绿”之意,把一个较长的、几乎是静止的生长过程浓缩在瞬间完成,赋予江南春色以鲜明的动感,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春风吹拂,花草发芽萌生、变绿变翠,进而莺飞草长的喜人画卷,令人拍案叫绝。另一炼字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最终敲定了“敲”字,原因之一也在于它动感更强烈。
  三、准确描摹事物情态
  怎样准确描摹?一种就是白描式的、穷形尽相的描写。王湾《次北固山》的颔联为“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失”与“阔”,哪个字更好呢?2004年湖北高考试卷提出了这个问题。问题提得好,答案也做得好:“两字各有其妙……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渺远无际,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两字都好,不是骑墙,而是道出了遣词造句的精髓:准确地描摹出事物的情态。精确描摹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写出错觉。李白《望天门山》中说:“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换个说法看看:“迎着两岸青山上行”,或者“两岸青山被甩在身后”,那还有一丝诗味么?“出”字好在哪里?好在它逼真地写出了舟行过程中前望时的特有感受亦即错觉——舟不行山行!正因为写出了错觉,读者才觉得描摹得极为准确传神!
  上面从三个角度谈了古诗语言鉴赏问题,需要强调的是:一、鉴赏的角度远不止这三个方面,二、各个角度往往交叉在一起,鉴赏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切不可胶柱鼓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