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通方法,巧妙复习,提高效率

作者:海安县隆政初中 吉敏玲  时间:2006/6/9 6:35:0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18
  课前在一起闲聊时,有几个同事深有感慨地说,课上完了,不知怎样上复习课好。在他们看来,不怕平时没完没了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就怕到期末领学生复习。不讲罢,学生拿着课本,拿着教辅资料,东翻翻,西翻翻,不知道复习什么,更不知道怎样复习;讲罢,爱听的学生寥寥无几,不是睡觉,就是讲话或是偷偷摸摸看其他书籍做其他事。更重要的一点是新课程改革之后考书上的内容少了,导致学生认为课本并不重要了复习和不复习是一个样。
  我认为,这些现象的出现,看似不正常,其实也是很正常,完全可以理解,不能全怪学生。试想,你老师带他们复习,横来直去,一揽到底,无非不过是重温学过的课文,不可能再翻新,也就不可能有多大的吸引力,无非不过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走。重温学过的内容,会的学生不想再听,确实没有听的必要,不会的学生听了也没有用,因为他们听不懂。无论是会还是不会,所面临的只有两难选择:听罢,没意思;不听罢,又怕老师骂。这听与不听,这种艰难处境,这种“你烦不烦”的心境,不是几分钟,也不是十几分钟,而是45分钟,谁能受得了。要不讲话,不睡觉,不做其他无关的事情,别说是生龙活虎的学生,就是象我们教师,也很难做到。 
  那怎么办?还有十几就要考试了,我的做法是,复习期间,不再讲课,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这样,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老师不讲课,叫学生自己复习,这样能行吗?对此,几个同事提出质疑。这种质疑也是不无道理,已经习惯于听老师讲的学生,突然来个老师不讲课,有可能会无所适从,有可能会无所事事,有可能会坐不住,甚至整个教室有可能会乱成一锅粥。一旦出现这样的局面,那么,维持纪律将会比讲课麻烦得多、累得多,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一讲到底。 
  我说的不讲课,把课堂交给学生,并不等于老师就什么事都没有。一节课有一节课的目标,我先把总体目标确定下来,那就是在一节课内,应该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怎样做,有什么收获。比如,对将要去上的一节课,我就让学生明确,复习的范围是第一单元,事先经过再三比较、权衡和筛选,我把目标锁定在两篇课文上,告诉学生需要重点复习。现代文一篇,即宗璞的《紫藤罗瀑布》和一篇要求背诵的文言文《马说》。对于一篇现代文,需要做的,就是认真看一遍原文,包括注释部分,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要表达的中心,然后复习课后练习,看完就完。文言文则不只是看,还要背诵,也就是说,首先自我检测,看看还能不能背。曾经背过的课文,有的还记得,有的遗忘了。还记得的,需要进一步巩固,已经遗忘了的,那就需要下去抽时间把感觉找回来。一篇文言文,如果能按要求背下来,什么事情都好办。就考试而言,这不仅仅是能够顺利拿到几分背诵分的必要条件,而且一系列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解释,一系列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用法,一系列重点句子的翻译,乃至一系列文言文语段的阅读等等,也将被拉动,被激活。在背诵的同时,还应该做到每一个注释都不能放过,每一道课后练习都不能忽视。一个单元,两篇课文,力争用一节课的时间复习完,我想时间是充裕的,学生也应感到紧张。那对于这个单元的其他课文,我的处理方法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复习,老师并不强加压力。接着第二节课可用一刻钟的时间检测一下上一节课的复习情况。(教师事先准备好检测的内容)
   明确了目标,并且知道实现目标并非学习好的同学才能做得到,只要努力去做,人人都能够实现,一个都不会少。那怕是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当意识到目标距离自己不是遥不可即时,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内心深处迸发出为实现目标而奋斗的信心、决心和勇气。这样一来,在课堂上,学生只会一心一意,千方百计,争分夺秒去为实现目标而拼搏,哪里还会有多余的时间去想别的事,哪里还会有多余的精力去做别的事呢?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