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语文课堂教学语言

作者:佚名  时间:2006/9/8 22:50:4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191
  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学生接受知识主要来源于教师的语言讲授。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在拟定教育性谈话的内容的时候,你时刻不能忘记,你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是语言,你是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的。然而,语言是强有力的、锐利的、火热的,也可以是软弱无力的。”这充分说明,教师教学应遵循一定原则,讲究科学的方法,更要注意语言的艺术,讲课时语言运用非常重要。何谓教学语言?所谓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依据规定的教材,在限定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过程中使用的语言。
  学生的科学基础知识,良好的文化修养,各种能力的培养提高,主要来自学校的课堂教学。一个学生如果能在课堂中经常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对学习新知识始终抱有浓厚的兴趣,那么他的智力、能力就会不断提高。而这一目的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语言的功力。
  西方心理学家的研究资料表明:教师的内在意向和所拥有的知识必须通过语言呈现给学生,教师清晰、简练、准确的语言,会使学生心旷神怡,产生积极的思维;反之,则无法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沉闷死板。而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有着相同的科学性,但与其他学科又有区别。这是因为语文学科除了它的科学性之外,还有一个其他学科很难具备的艺术性特点。因此说,语文教学真正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种完美统一得以展现的中间媒介,便是语文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需要哪些艺术技巧呢?
  一 课堂语言的规范性
  每个国家的语言因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而差异甚大。就拿我国来说,广东话与北京话相去甚远,上海话与四川话又大相径庭,即使是同一个市、县,其语音也并不相同。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不能因地域不同而“入乡随俗”,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各地区应积极采用和推广全国通行的规范化普通话,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
  此外,有的教师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学,讲起课来文绉绉的,满口“之乎者也”;还有的文白相杂,不伦不类,因为 这种语言只会使学生觉得晦涩而难以理解。还有的老师在教学中夹杂着方言,教给学生的不是规范的普通话,致使学生长大后由于各种需要不得不为语音的标准而烦恼。 
  另外,教师在运用语言讲解的时候,语言表达要合乎语言规范:不使用自造的词语,要使用学生容易听懂的词语;不说病句和意思不明的句子,要说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和语意清楚明白的句子;不疙疙瘩瘩、东拉西扯,要连贯顺畅、话题集中;不信马由缰、随心所欲,要注意对象、语言得体。 
  因此,教师的语言要规范,要学会使用普通话。
  二 课堂语言的形象性  
  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规范,还要形象。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风趣。鲁迅讲课,用农民讨媳妇不要“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美人”,而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这个生动形象的事例,来阐明“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特级教师于漪讲朱自清先生的《春》,用这样一段话开场:“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段话,绘声绘色,有景有情,使教学语言格外形象、精彩。
  三 课堂语言的趣味性
  苏联著名教育家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睿智,它能使整个教学顿时生辉,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 毛泽东同志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语言大师,他说起话来幽默生动,妙趣横生。如在列举党八股的罪状时,他说:“拿洗脸来作比方,我们每天要洗脸,许多人仅洗一次,洗完以后还让人拿来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听众大笑)。”为什么听众听后“大笑”呢?他把“调查研究”这个词巧妙地用在洗脸照镜子上,把党八股的作者们轻重倒置的可笑面子活画了出来,使人们听后幽默有趣。
  除上述的将词文武与用外,教学中还可以用比喻、反语、夸张、拟人等修辞形式创造幽默。如辽宁邹吉彬老师在讲到家蚕的有关内容时,就巧妙用了拟人的手法,他对学生说:“蚕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它的价值远远超它的自身,它以默默的不辞辛劳的劳作,为我们伟大的祖国争了光,添了彩。”学生不解,他紧接着说:“不是吗,我们的祖先是最早养蚕织丝绸,进而是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极大地提高了世界声誉,有谁不认为这小昆虫是伟大的爱国者呢?”
  “缺乏幽默是悲哀的”,但幽默并不是轻薄和滑稽和逗乐,也不是哗众取宠,更不是低级趣味。幽默具有高雅性。
  四 课堂语言的激励性 
  学生是我们教育的主体,教师在将书本知识和教学用语融合成课堂语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激励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 
  心理因素对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课堂中,教师每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学生听课情绪,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这正是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作用。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兴趣,强化效果。如“你真棒!”这样简简单单一句评语,会使学生信心大增,特别是那些自信心缺乏的学生。又如当某学生被提问时答案与正确答案出入较大时,教师简单粗暴的指责及烦燥情绪只会使之更紧张,甚至思维停滞,使之以后更加害怕上此类课文,形成恶性循环;假使能亲切和蔼地对他说:“你的思考方式很有特色,但与这个问题的正确思路稍有出入,换一个角度想想,或许会有新发现的。”这样就激励了被提问的学生,使他有了进一步思考的信心。 
  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让我们用韦志成老师的话来概括:课堂教学语言“主要有‘四美’:1、音美,要讲普通话;2、意美,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生动美;3、形美,追求修饰美、多样美;4、情美,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