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的亲密接轨——浅谈语文课堂与高考的连接

作者:佚名  时间:2006/8/25 7:28:0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69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过去了,作为高三毕业班的教师,我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此,我想谈谈语文课堂如何与高考的亲密接轨。
  对今年高考语文科的成绩分析,我深感语文教学任重道远。某些同学认为语文课堂与高考没有多大联系,加上近几年校园文学气氛低落,部分同学对语文课堂失去了兴趣,语文课堂几乎成为无人欣赏的舞台。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可以用题型带课堂的教学模式考什么我们就多训练什么。根据教材在考点中的突出特点重点教学,不必每篇课文机械的硬行完成相同的教学点。
  首先,语文使听说读写相结合的科目,课上应注重学生的口语训练,课前五分钟交给学生联系口语,课上也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有利于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
  基础知识应当间隔性的贯穿在每篇课文中,每天补充练习,从高一开始循环递进式的让学生牢固掌握。
  社科文阅读,要求学生每周习读两篇社科文,了解最新的社会研究成果,每周自习课由学生自己发言畅谈阅读成果。
  古文阅读应把教材讲深讲透,学生要将文言现象熟记于心,注重文言翻译的训练。高中三年逐步加大对文言文的阅读。按人物传记,书信体,游记散文等类型训练,总结不同类型的文言文的写作特点。习题的选择和解答要遵循以教材为本的原则.06年的高考古文选自《曾国藩诗文集》,考点没有变化但充满了湖南乡土气息,体现本土特色,贴近考纲。这种出题倾向应受到下届教师和高三学生的关注。
  现代文阅读,结合考点方向进行教学,注重对课文的拓展延伸。根据每篇课文的突出特点进行教学,散文教学应成为重中之重,并根据其精心设计散文赏析的写作练习。06年的高考散文阅读文章是方令孺的《在山阴道上 》,继续采用了赏析短文写作的出题形式,阅读文章考点依然有重点词语的含义,关键语句的理解,文章内容的把握等。其中对分段和段落大意的归纳让人始料不及,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过去几年,语文教学理念都强调淡化对分段和段落大意的归纳训练。姝不知弄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和段落大意,有利于我们写好后面的赏析短文。例如今年赏析短文三选一的题目中,有一题是简析《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的技巧,这是一篇关于文章的结构层次的考查题。试问考生对文章的行文和段落大意都不能把握,怎么能写好这篇文章呢?《在山阴道上》是一篇游记性的散文,按时间和行踪写作,文章段落分明,做题难度不大。因此,在教学中对文章层次较分明的课文,我们都可以让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如高一教材《荷塘月色》中也可就简析荷塘月色景物描写的特色,可就游踪简析谋篇布局的技巧,可就西江月中的《采莲曲》简析联想的巧妙运用。这宛然是今年高考赏析题的再现了。
  作文教学重在三方面的积累:一是素材积累,学生应准备素材本,每周上交一次,不论数量和类型,素材后写上自己的情感体验,这要求考生进行大量的阅读;二是自由练笔的积累,加大散文和议论文的写作,每两周上交一篇;三是高考优秀范文的积累,每两周阅读一篇高考满分作文,让学生揣摩高考范文的精湛技法,使学生从高一开始就有章可循。根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的要求细则。在高一注重审题的准确与深刻和结构上谋篇布局的合理性,思路的清晰流畅,为写出佳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材料的丰富将在素材的积累过程中逐渐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丰富起来。高二注重写作文采飞扬,训练考生在作文中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语言的个性色彩,或生动形象,或幽默风趣,或凝练浑厚。高三在前两年的基础上,加大训练。基础较好的同学力求创新,而一般基础的学生应巩固作文的写作。
  从2006年的默写题看,加大对古文篇章的整体背诵。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利用早自习加强背诵,有助于学生形成厚重的文化底蕴。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