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700字。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以《背影》《荷塘月色》为例
黎浩
摘要 :《背影》和《荷塘月色》都是我国现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佳作。《背影》写个人写家庭,《荷塘月色》写景抒情。这两部作品较为典型地体现出朱自清散文创作的艺术风格。文章试以上述两部作品为例,从艺术构思、意境创造、切入角度和语言运用等方面,谈谈朱自清散文创作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艺术特色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在他众多的散文中,以《背影》和《荷塘月色》为其代表作。前者写个人写家庭,后者写景抒情,两篇作品都是美文。这两部作品较为典型的体现出朱自清散文创作的艺术风格。本文将以上述两部作品为例,从艺术构思、意境创造、切入角度和语言运用等方面,谈谈朱自清散文创作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篇幅短小 结构精巧
朱自清的散文大都篇幅不长,但无论是叙事散文还是写景散文,篇章布局十分精当,显示出精巧、缜密的特点。《背影》主要以父亲的背影为主脑进行构思,而《荷塘月色》在谋篇布局上似乎很随意,实则匠心独运,具有散中见整,整中有散的结构特点。
《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作为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结构布局的中心。
文章开头写“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全篇写父子之情,开头却只说忘不了他的背影。这是用诗的笔法点题,似现又隐,留有悬念。久别亲人,为何只说想他的背影呢?这不能不使读者产生探幽索隐的欲望。
父子一起回家奔丧,及到丧事完毕,同行到南京,都写得比较简略。特别是到了南京,耽搁了一天,作者并不把游逛的详细情形写出来,因为凡是与背影无关的事只能一笔代过。
父亲送儿子上车站的部分写得比较详细。父亲开始时说是不去送行了,也做了一番细心周密的安排,但经过再三考虑,父亲又亲自来送。他忙着照看行李,和脚夫讲价钱,嘱托车上的茶房好好的照应他的儿子。这些琐碎小事的叙述,实际上说明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无微不至。而儿子大聪明认为父亲的举动讨嫌,以致心中不快,及至后来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背影出现,儿子清楚看见父亲为自己做力不能胜任的工作时,终于完全理解父亲对自己的慈爱温情,感动得他落下泪来,这泪、是感动的泪、也是自责的泪。这也显示出父亲背影的感人力量。
父亲买好橘子,终于离去,文章本应到此结束,可是接下去又写了父亲晚境颓唐的苦况,这一段是对背影描写的深化。父亲晚年,境况不好,待儿子的心并没有变,“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父亲以前为儿子做到了“鞠躬尽瘁”,现在老了,则做到“死而后己”。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浮现了父亲“背影”,这时的背影,是对父亲己有了深切的理解,于是感到特别的怜惜、怅惘、依恋,以“我的眼泪又来了”结束全文,更增添了背影的感人力量,也回应了文章的开头。作品结构精巧而紧凑。
而《荷塘月色》在谋篇布局上似乎很随意,很“散”,实际上却是匠心独具。文章起承转合,首尾呼应,回环反复,果因相连,具有散中见整,整中有散的结构艺术。
首尾呼应。文章的首尾至少有三处相互照应。一是开头的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全文的文眼,其实也是一个悬念。文章的结尾照应的句子回答这个悬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二是开头的“妻在屋里拍着闰儿,模模糊糊地哼着眠歌”,与结尾的“妻已睡熟好久了”一句相呼应。三是开头的“我悄悄地披了衣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