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教师一个安定和谐的工作环境
作者:不详 时间:2006/10/3 17:33:53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926
在教师管理问题上,中国可能是最具“特色”的。先是把教师分为“干部身份”(有的地方还进一步分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身份)与“民师”、“代课教师”等不同身份,同工严重不同酬,以至出现了公办教师消极怠工,不上班照样拿高工资,甚至干脆雇了代课教师上课自己去做生意,还有领导干部给自己几岁的孩子搞个“公办名额”拿工资而孩子还在上小学等等怪现象。
实行“教师资格证”显然是对“教师身份等级制”的一大进步。但从全国的现状看来,目前还同时存在着严重的对教师“管理失控”和“管理过死”两种情况。在校长霸道且后台硬的学校、一些民办学校,教师完全沦为“打工者”,没有丝毫从事创造性工作的自由;而在另外一些校长能力弱的一些学校,特权教师“横行霸道”,领导对公办教师纪律松散、工作懈怠的现象束手无策。
从近20年教育改革实践看,似乎每次大的改革动作都要先拿教师开刀,听课、评课、教学检查、末位淘汰等等。正如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教师就像团面,上面想怎么揉就怎么揉。尤其让教师无法承受的是,教育改革失误所造成的后果,群众对教育的怨愤,最后都转嫁给教师了。教师压力大,心力交瘁,严重影响到了教育的整体质量,引发了校园安全问题和各种社会问题(学生亚健康问题,问题青少年问题,学生、家长和与教师之间的矛盾激化问题等等)。
人们期待着出现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教师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情愉悦地、积极地、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到目前为止这依然是个奢望。
本来,教师队伍优胜劣汰,不断更新应当是常态,为什么总是实现不了呢?其根源就是教育部门、政府部门习惯于“行政命令”的强制管理,片面坚持“领导意志”权威性,始终把“管理者当作对立面”,缺乏一个公平、公正、激励进取的管理机制。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腐败”和“特权”势力,越管越乱。
正确的做法就是建立起客观公正的教育质量检测、评价体制。政府只须依据客观评价数据进行奖惩和“择优汰劣”,让进的人明白可进的资格、条件;出的人口服心服,没有怨言。如果主管部门事无巨细,什么都抓,结果会一样也抓不好。至于教学方法的推广、教师的进修、教育论文的发表等等,则完全是学术问题、非政府活动,与教师个人积极性直接相关而与政府管理无直接关系。
在教师和学校业绩评价上,学生、家长意见应占主导地位,社会客观的教育质量检测、评价机构应在充分了解学生、家长意见的基础上,再结合相关专业的质量检测、评价标准对学校或教师教育质量进行评价(机构一般只评价学校整体质量,特殊情况下才检测教师质量,如果奖惩、处理职业纠纷等)。只要教师师德高尚、业务过硬、教学质量高,学生、家长满意,就决无失业之虞。这样,一个安定、和谐的教师工作环境就形成了。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