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开生活教学随笔三则
学会感恩
最近从媒体上看到一则消息,说上海市教委新近推出的《中小学生守则》修订本,第一次增加了“学会感恩”的条款。看到这则消息后,我不禁为上海市的这一做法拍手叫好。把“学会感恩”明确地列入学生守则,对于强化青少年的“感恩”意识,对于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乃至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最基本操守和做人的准则。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现在有些人却缺乏“感恩”意识。据媒体报道,刚当选“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之一的歌手丛飞,热心公益事业,无私捐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达146人,认养孤儿37人,捐助金额超过300万元。在他资助的对象中,有几个大学毕业后在深圳工作,可是丛飞去年身患胃癌在深圳住院时,他们居然不愿意去探望。有个受助者还振振有词地说,“丛飞资助我是为了自己出名,与我有什么关系?”这些受助者冷漠到了何等地步!
南京一家媒体最近还发表了一封学生家长给某大学的信,问学校为何不开设一门良心课来教会学生讲良心。原来,该学生家境贫寒,为供他上大学,家里债台高筑,可这个学生却经常向家里骗钱来挥霍,稍不如意就辱骂父母,父母为此伤透了心。前不久,我从一家报纸上还看到一篇报道,说一个大学生每次给风烛残年的父亲写信,信中只有三个字:“父亲,钱。”这个大学生真的是“惜墨如金”,竟然吝啬到连一句问候都没有。我不禁要问:这些大学生的良心何在?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的那天起,就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成长的道路上,有无数人伸出热情的双手帮助你。正因如此,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感恩之心。我们要感激父母,给了我们亲情和生命;我们要感激老师,给了我们知识和能力;我们要感激亲人,给了我们温暖和力量;我们要感激朋友,给了我们支持和安慰;我们要感激生活,给了我们阅历和经验;我们要感激社会,给了我们关爱和呵护;我们要感激祖国,给了我们信心和勇气。
感恩不是说一定要给予钱物方面的回报,一个点头,一句问候,一抹微笑,都是感恩。感恩最关键的是要有一颗仁爱的善心。怀有这样的善心,无论表现为精神或物质的交往,都会透着深深的情谊、浓浓的爱意,都会给人以温暖和慰藉。
启功少年时家道中落,一贫如洗,连中学都未读完,书画文章却颇有佼佼气。20多岁时经辅仁大学校长陈垣推荐,到附属中学教授美术。不久,因没有毕业文凭被辞退,只得终日写字作画聊以为生。后陈垣又介绍他到辅仁大学美术系代课,旋即再度被辞退。两次被“炒”使启功意识到,自强不息,提高自己,具备数倍于他人之真才实学,才能真正站稳脚跟,立足社会。终于,日渐有成的他由陈垣力保,第三次进入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成为一名只有中学学历的大学教授。对于陈垣的栽培,启功念念不忘,感喟不已:“师生之谊,有逾父子”。“恩师这个‘恩’字,不是普通恩惠之‘恩’,而是再造我的思想、知识的恩谊之恩。”为此,启功从1988年起即夙兴夜寐,“手不停挥”,义卖书画作品,两年筹得人民币160万元,以陈垣当年之“励耘”书屋书名,在其执教的北师大设立“励耘奖学助学基金”。至于给贫困儿童、希望小学捐了多少,他总是摆摆手:“记不清了。”启功把自己的感恩之心奉献给了社会,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啊!
当年,巴西里约热内卢一个贫民窟里,有个小男孩非常喜欢足球,可又买不起球,于是他就踢塑料盒、汽水瓶,踢从垃圾箱拣来的椰子壳。有一天,他在一个干涸的水塘边踢一只猪膀胱,被一位足球教练看见了,教练发现这男孩踢得很是那么回事,就主动送给他一个足球。小男孩得到足球后踢得更卖劲了。不久,他就能准确地把球踢进远处随意摆放的一只水桶里。圣诞节到了,小男孩一个人来到一处别墅前的花圃挖开了坑。就在他快挖好时,从别墅里走出那位教练。教练问他在干什么,小男孩抬起满是汗珠的脸蛋说:“教练!圣诞节快到了,我没有礼物送给您,我愿给您的圣诞树挖一个树坑。”教练高兴地说:“我今天得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礼物。明天你到我的教练场去练球吧!”这位小男孩就是后来成为世界足球球王的贝利。贝利用这种特有的方式去报恩,同样感人肺腑,令人怦然心动!
这些真实的故事,让我备受鼓舞,备感温暖,我相信许多人都会有同样的感受。这就是助人与感恩的巨大力量。我们要学会感恩,懂得感恩,让“感恩”二字在我们的灵魂深处打上深深的烙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只要人人都怀有感恩之心,我们社会便处处充满温暖与和谐!
讽刺对联拾趣
对联是我国艺苑中的一枝奇葩。在浩如烟海的对联中,讽刺对联以它独特的风格和奇异的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或嬉笑怒骂,或批评规劝,往往使人读后或捧腹大笑,或目瞪口呆,或如鲠在喉,或芒刺在背。
一、嵌字讽刺
袁世凯死了以后,北洋军阀控制下的北京政府,大总统一个接一个换。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琨,就像走马灯似的轮换掌权,争权夺势,连年混战,老百姓怨声载道。每换一次总统,还要下令让全国各地挂旗子来庆祝。有人气愤地写了一副对联,斥骂这些祸国殃民的“大总统”们:
民犹此也,国犹此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这是一副嵌字联,上下联里嵌上了“民国总统不是东西”八个字。对联是说,不管南方还是北方,老百姓还是这样痛苦,国家还是这样混乱;你们这些作威作福的民国“大总统”们,不管换了多少个,没有一个是好东西。
二、双关讽刺
光绪三年,黄河、长江流域发生水灾,饿死人民无数。当时李鸿章任宰相,翁同和任司农(即户部尚书),因李是安徽合肥人,翁是江苏常熟人,有人便写了这样一副对联予以嘲讽: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该联将“肥”与“瘦”,“熟”与“荒”在同一句中出现,形成了强烈对比,巧妙地利用“地名”的双关语义,讽刺了李、翁两人不顾人民死活,只知自己享乐的丑恶嘴脸。
三、诙谐讽刺
为人子纵妻逆母,人皆视为不孝不义。今人王新华曾以漫画手法作叹词联为这种不孝子画像:
老母任磕头:哎哎哎,嗳嗳嗳;
娇妻只努嘴:哦哦哦,噢噢噢。
作者巧借两组不同的叹词,绘声绘色地描绘出这种人对母亲,对娇妻两种截然不同的面孔——对母亲冷酷无情,对娇妻唯唯诺诺。
今人胡静怡所作一联风趣幽默,颇具韵味:
哼,贱妇愚哉,非吾直上青云,何来彩电?
呸,莽夫谬矣,是我亲缝绿帽,始有乌纱。
联语模拟一对夫妇吵闹斗嘴的口吻,惟妙惟肖地描绘了他们互相埋怨的丑态,揭露了少数官员贪财受贿、以色铺路的肮脏行径,幽默风趣的背后,饱含轻蔑和痛斥。
四、谐音讽刺
“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包围了曹汝霖的住宅,痛打了章宗祥,吓病了陆宗舆,要求北洋军阀政府,对这些卖国贼进行惩罚,不准中国代表在丧权辱国的巴黎和约上签字。北京市各行各业纷纷支持,继学生罢课之后,进行罢市。有一家花鸟店,用三种害鸟鸟毛做了一副非常别致的工艺对联:
三鸟害人:鸦、鸽、鸨;
一群祸国:鹿、獐、螬。
该联利用“鹿”、“獐”、“螬”与“陆”、“章”、“曹”谐音,隐指“陆宗舆”、“章宗祥”、“曹汝霖”,以害鸟喻指卖国贼,形象贴切,入木三分。
1940年,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有人撰联予以祝贺:
昔具盖世之德,今有罕见之才。
正当一班政客大加赞赏之际,有人看出了其中的名堂,经过提醒,汪才醒悟过来。原来此联的真正意思是:昔具该死之德,今有汉奸之才。“该死”与“盖世”、“汉奸”与“罕见”谐音,巧妙地揭露了汪精卫的无耻下流,真是酣畅淋漓,力透纸背。
五、反语讽刺
为悼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学生,周作人曾写过一副挽联:
什么世界,还讲爱国?
如此死法,抵得神仙。
联语情辞激愤,正话反说,字字千钧,令人过目不忘。
别念歪了救助“经”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目前广大农村地区依然存在不少贫困学生,他们急需得到社会的关爱和救助。为此,不少单位和学校开展了向贫困学生献爱心的活动,这对帮助他们渡过难关、顺利完成学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令人遗憾的是,有些单位和学校在开展这项有意义的活动时,采取的方式方法十分欠妥。为了追求轰动效应,他们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或举行捐赠仪式,让贫困学生上台公开接受捐赠,镁光灯闪烁不停;或张榜公布受赠名单,张贴受赠学生热情洋溢的感谢信;或利用广播大张旗鼓地宣传贫困学生受到的捐赠钱物数额……这样做,无非是为了褒扬捐赠者,弘扬扶危济困的精神。可是,当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那些接受捐赠的学生时,我们就不难发现,不论在主席台上,还是在班级内,他们总是低着头,红着脸,寡言少语。为什么接受了捐赠反而闷闷不乐呢?我私下向一些贫困学生作了了解,他们说,不愿意接受这种形式的捐赠,使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公开场合让贫困生接受捐赠,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爱面子是人类的天性,没有哪一个贫困学生愿意在同龄人面前摆出一副可怜兮兮的弱者的样子!这正是贫困学生接受了捐赠反而心里不痛快的真实原因。
向贫困学生奉献一片爱心,为他们撑起一片爱的绿荫,这本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但我们一定要把好事办好办实,决不能搞形式主义,搞形式主义只会引起贫困生的反感。其实,开展献爱心活动为何一定要赶热闹呢?换一种方式救助——默默地去救助贫困学生,甘当无名英雄,不是照样能收到好的效果吗?贫困学生不是更“心安理得”吗?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发生在美国的一个故事:纽约的冬天常有大风雪,遇到这样的情况,公司、商号常常会停止上班,惟有公立小学,即使那雪已经积得难以举步,却仍然开放。据统计,10年来纽约的公立小学只因为超级暴风雪停过7次课。于是,每逢大雪而小学不停课时,都有家长打电话去骂学校。学校理直气壮地告诉家长,在纽约有许多百万富翁,但也有不少赤贫的家庭。后者白天开不起暖气,供不起舞餐,孩子的营养全靠学校的免费中饭(甚至可以多拿些回家当晚餐),学校停课一天,穷孩子就受一天冻,挨一天饿,所以老师们宁愿自己苦一点,也不愿意停课。有的家长问道:何不让富裕的孩子在家里,让贫穷的孩子去学校享受暖气和营养午餐呢?学校的答复是:我们不愿让那些穷苦的孩子感到他们是在接受救济,因为施舍的最高原则,是保持受施者的尊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纽约的这一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渴望拥有尊严。陈祖芬说:“丧失了自尊心的个人,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个人;丧失了自尊心的民族,是一个无望的民族。”毛姆说:“自尊心是一种美德,是促使一个人不断向上发展的一种原动力。”斯特娜夫人说:“自尊心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若失去了自尊心,一个人的品德就会瓦解。”这些名人名言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尊严的重要性。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对于健全他们的人格,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贫穷不是孩子们的过错,让我们换一种形式救助贫困学生吧!让他们在“润物细无声”的环境中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和真情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