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穿越千年的风霜
作者:佚名 时间:2006/11/30 13:20:5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800
一
在扬柳依依的春天,我和同学们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来到远古的先民中间。遇见了问路于长沮的孔子师徒,遇见了游梁归来的孟子,遇见了贷粟于监河侯的庄子,遇见了行呤泽畔的屈原,同学们为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精神所震撼,为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入世思想所叹服。当然,也为奴隶们“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的悲惨命运而叹惋!
当我们沉浸在“河水清且涟渏”的美景中时,一个学生塞给我一张纸条,说他前一阵子之所以萎靡不振,是老师的一句话刺激的他,是他误解了老师,现在终于明白了老师说的全都是为了他好。亲其师,故能吐露心曲。我对他大大地赞美了一番,使得他心花怒放。
教师 ,是学生进入知识海洋的引领者,更是虔诚的赞美者。
二
在蛙声一片的夏夜,我和同学们兴味盎然地凝望夜空,我寻着那一颗颗闪亮的星星。牛郎与织女的“脉脉不得语”,叫人惋惜,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相约黄泉,使人悲愤;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胸怀,令人钦佩;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生活理想,让人深思。我们争论最多的,还是司马迁和他的《史记》。千古政治领域的汉武帝,被喻为一座奇峰,司马迁不也是史学和文学领域的一位君王,汉代天空中一颗耀眼的星?他也曾,把寂寞藏进乌云的缝隙;他也曾,把梦想写在蓝天草原;他也曾,燃烧自己温暖大地。
当我们从他的《报任安书》中舀取他的坚韧、寂寞、睿智、刚强时,有一位同学悄悄地给了我一封信,打开一看足足12页。信中详细地叙述了他与本校初三年级的一位女同学相见相识的过程,这中间有渴望,有欣喜,有担忧,有无奈,末了附上一句话:老师,我非常信任你,请你指点指点。我再一次跟他讲刘兰芝的故事。兰芝曾被遣,原因多多,双方不是门当户对,焦母专横,兰芝追求自由,仲卿软弱,夫妻沟通少,等等。古往今来,不适时的、缺乏了解的爱情注定是苦涩的。他听了我的话,慢慢地断绝了与女孩的来往,高三时顺利地考上了大学。教师,不只是赞美者,更是睿智的启示者。
三
在“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清秋时节,我和我的弟子们飞到了唐宋。
我们结识了“一夜飞渡镜湖月”的李太白,结识了“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杜子美,结识了“谪居卧病浔阳城”的白乐天,巧遇了“早生华发”的苏东坡,巧遇了“凭谁问”的辛弃疾。同学们流连于诗句词章的同时,有了一个共同的发现:他们的眼里常含泪水。杜甫“忧端齐终南,鸿洞不可掇”,愁思没重;李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忧端深沉;秦少游“落红万点愁如海”,惆意漫长;贺昌昌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怅绪缠绵。这时,学生能知人论世,从诗词中捕捉社会生活的影子了,老师由衷地感到欣慰。
当我们欣赏到这一句句贮满愁绪的诗词时,一位女同学在她的作文里说,她也有“载不动,许多愁”,大写特写她是如何如何的孤独寂寞,整篇文章笼罩着一种灰色的情调。我在批语中写到:李白诗云“古来圣贤皆寂寞”。自古以来,凡是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无不是遭遇和感受过孤独,体验和认识过孤独,把握和拥抱过孤独,最终使自己的生命在孤独中得到升华,获得永恒的价值。读了我的批语,他激动了好几天。
教师,不只是启智者,更是真诚的抚慰者。
四
告别“凄凄惨惨戚戚”的清秋,在大雪纷飞的冬季,我和学生们穿梭在庭院楼阁之间。看戏吧,刘关张桃园结义;听曲吧,人生一梦“牡丹亭”;品酒吧,景阳冈上醉武松;喝茶吧,且随悟空天宫取。步入大观园,同学们对《红楼梦》中的词曲津津乐道。它歌颂黛玉是“世外仙姝寂寞林”,歌颂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歌颂湘云道“霁月光风耀玉堂”,歌颂妙玉道“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红楼一梦啊,真是喜也女儿悲也女儿!
正当我们陶醉在大观园中时,一位学生对我说,他的一篇文章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了,我激动之余,冷静地想,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得的灵性,理当成为他们和谐人际的润滑剂,抚慰心灵的按摩器,成就事业的助跳板。
教师,不只是抚慰者,更是大度的欣赏者。
教语文,我是幸运的;驰骋语文天地,我是富有的;引领学生穿越风霜雨雪,鸟语花香,由稚嫩走向成熟,我是幸福的。
魅力语文,除了爱,还是爱!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