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实话实说”的口语训练模式
作者:宁乡县城郊中学 蔡粒波 时间:2006/12/16 19:34:3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60
关键字:实话实说、民主、生活、新型师生关系
口语在现代知识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正日益彰显,口语交际能力正被人们视为未来社会建设者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成为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的重要参数。因此,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需要,更是每个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所在。
但是,在上口语课时,往往会面临这样两种尴尬:一是觉得生活过于平淡,无话可说;二是在涉及到某些比较敏感的问题时,有些话不好说、不敢说,或者尽挑些好听的、违心的话说。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了口语交际的兴趣,甚至会养成撒谎、世俗等不良品质,反而长久制约着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如果老师不能让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不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更会带来疲倦。”
针对以上现象,我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借鉴中央电视台,创建了一种“实话实说”的口语训练模式,收效不错。下面我就这种模式来介绍几点成功之处。
一、内容的选取来源于学生生活
学生的生活经常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单调的,加上初中学习习任务繁重,课外书的涉猎也不太多,因此他们的脑海中不可能常常会有奇闻逸事之类向同学描述。怎样才能让他们在口语课中觉得有话可说呢?我特意挑选了一些学校里的热点问题以及他们比较关心的学习生活制度等问题作为口语课的内容。例如,有一天一个学生因不小心丢了一个纸团在别班的公区里,他被罚扫公厕一周,他自己觉得委屈,其他同学也很替他不平。我知道这件事后,以“谈谈学校卫生制度”为话题上了堂口语交际训练课。因为这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又有亲身体验,自然有话可说,因此上得热热闹闹,异常成功。还有一次,我在学生食堂边经过,发现有几个同学正在埋怨学校伙食太差,说是辣得厉害,而另几位则反驳说“不辣的菜没什么味道”。我又以“我为食堂献计策”为内容上了一场口语交际课,观摩的老师有几十人,评价颇高。
二、课堂上应充分发扬民主
因为我每次选取的都是学校生活中的一些敏感问题,很多学生尤其是老成一点的学生因怕教师生气而吱吱唔唔,或故意说假话,因此开始的时候课堂气氛分外沉闷,学生都是你望望我,我望望你,不敢讲。这时,老师便应该放低姿态,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完全平等的地位上,避免居高临下的发问式教学,消除学生的畏惧紧张的心理,课堂上采取请学生担任主持,分组讨论等来调节气氛。而老师对那些可能不太中听的话,也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他的观点中是否有可取的一面,不断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真实的见解,更不可当场生气,将发言的学生训一顿或摆出教师姿态讲一堆大道理。我记得有一次我选了一个“没有校徽可不可以进校门”这个与学校纪律有关的话题,开始很多同学欲言又止,在教师充分打消他们的顾虑,赢得他们的信任后,交流的障碍消除,一个个便畅所欲言了,从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让师生的感情融洽,相互之间有了充分的理解和信任,实在是一举多得。
三、“实话实说”的具体操作方式
1、改变课堂形式
撤去讲台,老师以主持人或嘉宾的身份坐在学生中间,学生将课桌围成弧形,便于交流讨论,便于随时发言。
2、端正师生关系
老师不再以“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身份出现,学生也不以“学知识”的姿态出现,两者是完全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整个过程,学生想说、会说、大胆说、乐说、善说。
3、巧妙贯穿思想教育
口语课中老师如板着面孔进行思想教育,学生肯定马上兴趣索然,而应让学生“设身处地”,换位考虑,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效果。如我在“没有校徽可否进校门”的口语课中,我就设置了这么一个问题:“如果你自己是当时的值日生,看到有同学没戴校徽,你让不让他进校门?你会怎么处理?”学生马上就能明白当值日生的为难之处,个别曾经被堵在校门外的学生也就不再“义愤填膺”了。
总之,在口语训练教学中,应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突出主体,求真务实,切实把握学生实际,不搞形式主义,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得到提高,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