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70字。
利用题干,顺应语境,提高效率
——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解法探析
四川省华蓥中学 洪焱
在高考中,文言文阅读题是考生丢分最多的部分,也是教师复习教学的重点。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做题效率呢?笔者在几年的复习教学中,结合试题特点探析出一种“先读题——后读文、边读边做——再读文验证”的阅读解题思路,使学生在掌握文言知识的同时,能依照这种阅读思路迅速高效的完成阅读。下面将以高考题为例,对这种思路一一进行阐释。
一.先读题
为什么要先读题,后读文呢?这得从试题特点说起。高考文言阅读材料一般是人物传记类片段,按照《考试说明》对词、句的理解能力和对文意的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近年高考基本稳定设题,分别考查文言实词,虚词,文意的分析评价和句子翻译这几个知识点。再细究设题特点,不难发现,题干基本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这就意味着从选项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些有助文段理解的有效信息。特别是针对文意的理解而设置的最后一题,诸选项的表述基本上就是对文段中主要人物几个方面事迹的概述,而需要我们选择的几乎都是错误的一项。而错误干扰项往往又从这样几个方面设置:
1.事件时间的错误。如1998年文言考题22小题A项:“李若水认为高俅败坏军政,以致金人入侵,应降低他生前官爵俸禄的等级,而不应循常习故,用隆重的礼节为他治丧。皇上当即接受他的意见,不再为高俅挂服举丧。”根据文意“章再上,乃止”,我们可知“当即接受”的表述是时间上的错误。又如2003文言考题第14题C项:“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从原文表述“唯銮舆是还,方可评定”可知“主张当即平定”中“当即”时间表述错误。
2.事件人物的张冠李戴。如1996年考题第19小题A项的设计:“郭永屡次援引法令节制丹州长官,因而受到威胁,但郭永胸怀宽广,顾全大局,反而为他说好话,向朝廷作了推荐”。依据文意“守大怒,盛威临永,则谬为好言荐之朝”,则知:说好话,向朝廷作推荐的主语是太守,而不是郭永。此处犯的就是张冠李戴的错误。
3.几件事情的交叉错乱。如1999年考题第16题D项设计:“苏琼关心人民的疾苦,敢于为民请命。在治内遭受灾害的情况下,他谢绝了善意的劝告,仍然冒着获罪的危险,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结合文段,“谢绝了善意的劝告,仍然冒着获罪的危险”苏琼所作的事是在郡界大水时,“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而“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则又是另一件事。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