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借代方式例谈

作者:李学开  时间:2006/12/22 19:19:3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169
  借代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格,在古代诗文中经常出现。借代的方式多种多样,兹举例加以说明。
  1.用事物的部分代事物的全部。如《岳阳楼记》:“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鳞”是鱼身体表面长的角质或骨质的小薄片,是鱼的一部分,这里代指整体的鱼。
  2.用事物的整体代事物的部分。如《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借长江代指长江的滚滚波涛。
  3.用具体事物代抽象事物。如《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用古代兵器“干戈”代指战争。
  4.用抽象事物代具体事物。如《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借抽象的“坚”和“锐”来代指具体的盔甲和武器。
  5.用工具代事物。如《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和“竹”分别指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代指音乐。
  6.用事物的材料代事物。如《送东阳马生序》:“同舍生皆被绮绣。”“绮绣”是华丽服装的材料,这里代漂亮华贵的衣服。
  7.用事物的范围代事物。如《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四海”代四海之内的国家。
  8.用人名代物,如《少年中国说》:“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干将”本是会铸剑的工匠名字,这里代指锋利的宝剑。
  9.用形象特征代人。如《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和“垂髫”分别为老人、小孩头发的特征,这里分别代指老人和小孩。
  10.用衣着特征代人。如《唐雎不辱使命》:“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布衣”本指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的衣服,这里代指平民。
  11.用事物代人。如《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铁椎”是文中主人公的随身物,这里以其物代其人。
  12.用官职代人。如《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用官职“江州司马”代作者本人。
  13.用民族代人。如《军行二首》:“前军夜战洮河北,己报生擒吐谷浑。”“吐谷浑”是古代少数民族,在今甘肃、青海一带,这里用来代指吐谷浑族首领。《冬狩行》:“喜君士府甚整萧,为我回辔擒西戎。”“西戎”原是周时西北边境的一个少数民族,即以后的吐蕃,这是用“西戎”代吐蕃军队的将士。
  14.用国名代首都。如《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赵”代指赵国首都邯郸。
  15.以汉代唐。唐代一些文人为了躲避文祸,常喜用汉代皇帝来隐指唐代皇帝。如杜甫《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这里采用以汉代唐的手法,“武皇”本指汉武帝,隐指唐玄宗。
  在文言文中,有时会出现同一个词语中隐含借代辞格的两次运用过程的情况,即有些借代的借体和本体并无直接的借代关系,而是由某一事物作媒介,使两者发生联系,从而构成借代关系。这个媒介物,对于本体来说,它是借体;对于借体来说,它是本体。这种借代方式称为二步借代。例如:
  (1)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左忠毅公逸事》)
  “貂”是一种动物,用来代“貂皮”,再用“貂皮”代“貂皮外衣”。“貂皮”这个媒介,即是“貂”的本体,又是“貂皮外衣”的借体。其借代过程为:貂——貂皮——貂皮外衣。
  (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
  “樯”为船上的桅杆,“橹”为划船工具,在此代“船”,而“船”又用来借代“水军”,即曹操的水军。其借代过程为:樯橹——船——水军。
  [迁移训练]
  下列句子中哪些词语运用了借代?并简要分析其借代方式。
  1.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短歌行》)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3.阴风西北来,惨澹随回纥。(《北征》)
  4.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5.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6.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7.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长恨歌》)
  8.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出师表》)
  [参考答案]
  1.“杜康”是人名,用以代酒。
  2.“婵娟”就是嫦娥,用来代月亮。
  3.“回纥”是匈奴族的一支,这里用以代回纥太子叶护及其所属军队。
  4.“锋”(刀刃)是刀的一部分,用来代刀;“镝”(箭头)是箭的一部分,用来代箭。再用“刀箭”代所有的兵器,运用了二步借代。
  5.“嬴”是秦王的姓,用来代秦王,再用“秦王”代“秦国”,运用了二步借代。
  6.“万钟”本是数量词,用来代替“万钟粟”;“万钟粟”又用来代指优厚的俸禄,运用了二步借代。
  7.“汉皇”采用以汉代唐的手法,遣责唐明皇荒淫误国。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