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900字.
鉴赏诗词从意象入手
意象是诗词的核心构件,鉴赏诗词从意象入手,能准确把握意境,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本文试从以下三方面略陈拙见:
一、构建意象的基本模式
诗人创作时,常要撷取与自我形象或思想情感在某方面有相似或相通之处的客观物象,构成内涵丰厚的意象,其中“意”为筋骨,“象”为血肉,二者肉骨称适、契合无间。李清照的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中的“黄花”,就与诗人自我形象有相通之处:形容枯槁、色泽焦黄的菊花与因思念丈夫而容颜憔悴的诗人相似。词人不直言情怀,只用“黄花”这一意象,就蕴涵了对丈夫绵绵无尽的思念。一般而言,诗人构建意象的基本模式有三种:
模式一:撷取相似之“象”表现“意”。客观物象能够被诗人摄入笔端构成意象,通常情况下因为客观之“象”在音、形、色等方面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之“意”有相似之处。例如,“莲”与“怜(爱)”谐音、“丝”与“思”谐音、“晴”与“情”谐音等。再如,“流莺”有漂荡流转、无所栖托的特点,所以漂泊、漫游、外宦的文人士子特别钟情“流莺”,借以抒写心曲:韦应物的“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寒食寄京师诸弟》)、李商隐的“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流莺》)都是用“流莺”来展示漂泊客居的情怀。又如,李白绝句《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后两句用通感手法,不仅“梅花”意象表现出《梅花落》笛曲非常动听,而且“梅花”开放季候的严寒与诗人遭流放的冷落凄凉心境契合。
又如2005年重庆卷的诗歌鉴赏题: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诗歌前三句叙事抒情,尾句以景作结、情景交融,创造意境、含蓄无限。这是因为在高高秋月辉映下,长城蜿蜒绵亘,伸向远方,最后消失在苍茫寥廓的夜色之中,这与作者深切绵长的别情边愁相似。
用这种模式构建的意象,常见的还有:残月、凉月,浮云、片云,回雁、归鸟,日暮、黄昏,等等。
模式二:塑造人化之“象”折射“意”。这种模式指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塑造富有人格性情的意象,该意象呈现出的思想感情即是作者情思的折射。先来看2005年福建卷的诗歌鉴赏题: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