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着的教育

作者:郑州七十六中 王丽  时间:2007/1/30 10:37:0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821
  有一位教师说:“如果我们倾听学生,他们会听到他们自己的答案。”相反,如果我们不倾听学生,那么学生就逐渐不会听到自己思考的声音,变成没有自己观念的人。是啊,所谓教学,就是教师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说去做,在倾听学生的过程中指导学生,鼓励其不停地问“为什么”,不停地说“我发现——”,从孩子的话语中分析其情感与思维的核心,发现其学习的障碍,帮助其找到方法,使其享受智慧的乐趣。而我,都做了些什么呢?在学生的话说到一半时打断他,在学生仍然高举小手时看看表,而后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在学生不厌其烦的追问下否定其提问的价值。我在倾听吗?我在教学吗?我在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吗?
  不,我没有。目前有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倾听着的教育",强调不仅要让"学生倾听教师",更强调首先要"教师倾听学生"。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7期)第一段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述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不难看出李先生的思想深刻而感人,他把教师倾听学生的叙述提高到了道德的范畴。在大谈关注学生生命个体的今天,作为教育者的我们的的确确应该反思一下: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是不是真正把学生看作独立的人?能不能倾听他们的心声?在不在乎他们的感受?有没有把眼光落在学生的未来?
  以前教师备课,可以比较详细地规划好首先拿出5分钟时间介绍一下什么,然后用10分钟讲解什么,接下来的25分钟如何练习,最后5分钟总结,等等。现在我们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课前就很难预测学生某个环节到底花多少时间合适,而且即使有一个大致的设计,到了实地上课时比讲解式教学也还是多了不少出乎预料的变化,还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进行调整。因此,如果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式的教学,课前教师的备课就不能像讲解式教学那样规定得那么具体和确定了。因为讲解式教学教案中主要确定的是课堂上教师的言语和动作行为,而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在教案中又只能预先设计教师的行为,因而很难对课堂上学生的行为进行预先设计,只能是有一个大致的估计,更多的还要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课堂教学的进展。所以教师的倾听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倾听,可以发现问题;倾听,可以让学生增添信心和勇气;倾听,也让教师有所启迪,有所反省。在日本佐藤学先生所著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有这样的精辟之言:“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 为此,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认真倾听学生对作品的初步认识,了解学生们初步的感受、分析和理解。在学生交流他们探究结果的过程中,教师常常又能轻易地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一位好的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东西,从而判断学生理解到的深度,并决定需要由教师补充哪些有关作品的背景性介绍。通过倾听学生,一位好的教师能准确地判断学生们是否已基本充分交流完他们所能想到和理解到的一切,从而果断地决定在何时介入讨论,以何种方式介入。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还能对各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判断由教师对作品的补充分析深入到什么程度是在学生的接受范围之内的。实际上,正是通过倾听学生,通过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与疑惑,教师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我想只有在认真倾听学生的各种发言(包括课堂内的“插嘴”)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才能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亦或问题之所在,"这样的倾听才是真正的倾听,它有效地改变教师的倾听方式,使他们从外在的听到内在的听,从抽象的听到具体的听,从观念的听到体验的听,作为一个真正的倾听者的教师,必定是这样的:他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张开他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这样的倾听由于植根于生命的大地,根深蒂固,顺风摇摆,时常静默沉寂,但又潜藏着创造的活力,它的全部目的无非在于:为了在空中绽放花朵,凝结果实”。"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