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作文如何对材料进行定向分析

作者:广东新会第四中学 朱光栋  时间:2007/2/9 21:14:3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327
  【要义解说】   这几年,高考作文中运用作文材料的文章较多。很多考生将自己在平时积累到的作文材料“克隆”到自己的文章中来,尽显生硬感觉。2006年广东高考阅卷场上强烈反映:“怪!万能材料硬套用高考作文(见2006年6月24日《羊城晚报》)。”
  【现象解读】考试作文不仅要求被选用的材料必须具有典型、精练、新颖的特点,还需要懂得怎样去对所选材料进行定向分析。这样,所选的材料才能更为准确地为中心论点而服务。
  所选的材料要是不能更好地进行定向分析,即使你的材料再有代表性,再新颖典型也是徒劳,都因为你没有对材料定向分析而黯然失色,例如:
   用心雕琢心中充满坚强的天使。史铁生曾经说过:“困难的本质对于人的伤害是一样的,如果不去寻找意义,生命就真的没有意义了。”他二十一岁因病残疾,大半辈子坐在轮椅上,晚年还受尽疾病的折磨,著名的《病隙续谈》(应为《病隙碎笔》。编者)也是花了近四年的时间辛苦完成的。然而身体的病痛打败他了吗?没有,坚强的史铁生还被认为是近代最爱笑的作家之一。只有筑起心中坚强的墙,才能战胜困难和挫折,取得成功。
        ——选自2006年广东高考样卷《用心雕琢心中的天使》                                                             
  以上的例子可看出:考生所举之例对表达如何用心雕琢心中充满坚强的天使这一观点有较强的说服力,且语言表达不错,但为什么还是不能得高分呢?问题就出现在考生没有对所选材料进行定向分析,他(她)只是在把史铁生这材料按平时积累的照录下来而已,这样就成了堆砌材料。经对论点的分析,所选材料必须突出史铁生如何雕琢心中的坚强,因此,我们应该着重选取表现史铁生如何坚强的一面,把他的成就省去。
  【例文解剖】
  话题:“辨”
  寻找那一片天空
  江门市新会第四中学高三(1)  杜敏瑜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是谁执意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空。
                                                 ——题记
  易安“争渡”
  每一个人都以为你是幸福的,在初嫁入赵家的那一刻,你也坚信自己的生活是美满的。然而天意弄人,你所希冀的相夫教子的美好生活,却离你那么遥远。国破家亡、漂泊异乡的愁苦正如那滴落在梧桐叶上的雨水,连那双溪上的艋舟,载不动。浮浮沉沉中,你虽然努力争渡,却失去了归路,你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去向,你迷惘了。面对凄苦的人生,你的小舟失去的方向。迷雾中,一滩鸥鹭的叫声惊醒了你,沿着鹭叫的声音,你终于辨清了自己的方向:既然艰辛,何不洒脱点!于是你勤修《漱玉词》,在婉约派的发展路程中,你镌刻了自己的名字。争渡,争渡,争渡的易安在身世浮沉中辨明了自己的方向,让自己永远闪耀在中国文学史上。
  诗仙醉酒
  面对着宝马香车,你虽然不屑,但是为了一展心中的抱负,你毅然把白鹿放于青崖间,骑上骏马侍奉于帝王之侧。然而,面对着“御用文人”这一称号,你却迷惘了,你不知道这是否就是你所想要的一展抱负,一向洒脱的你迷惘了,糊涂了,你也失去了方向,直到见着贵妃那谄媚的笑,力士那虚假的言语,你突然惊醒了,你明白了,你并非蓬篙人。于是你仰天大笑出门去,把贵妃捧墨、力士脱靴的荣耀抛诸身后,骑着放逐于青崖间的白鹿,然后走出属于自己的蜀道。让世人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诗仙。你明辨了自己的方向,让自己“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狂放;让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让自己“我辈岂是蓬篙人”的清高永远闪耀在中华史册上。难怪余光中先生评价你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剩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好一个醉酒的李白,好一个英明的决定。
      其他
  陶渊明“误去三十年“后,辨清了自己的人生方向,知道自己“性本爱丘山”后,毅然归去,立成了一朵圣洁的菊花,让自己在历史的华章中不断散发芬芳。
  苏轼也也曾一度迷惘,被贬之后的日子他却冷静了下来,终于辨清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他“拣尽寒枝不肯栖”,即使最终孤栖在那冷冷的沙洲上,他也无怨无悔。让自己的名字永远镌刻在那雄壮的赤壁上。
  独上高楼,在那迷雾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一方天空,辨明自己的去向,去摘取心中那串翠绿的虎耳草!
  从以上例子可知:小作者所举的材料有李清照、李白、苏轼、陶渊明等,这些材料相信同学们早已熟记于心。但小作者没有将所掌握的材料直接堆砌上去,她首先分析了话题“辨”的含义是分辨,辨明。然后他按照话题含义的需要找到了李清照、李白等人的材料,再次他对所选材料进行定向分析:话题是“辨”,而李清照、李白等人遇到什么,又辨清了什么呢。小作者定向选取了李清照如何失去归路,如何辨清方向,收到了什么效果;而李白又是如何迷惘和糊涂,如何辨清是非,最后达到什么成就;苏轼、陶渊明两例也如此。全篇文章,脉络清晰,语言流畅,经过定向分析后事实论据不仅有力度,且具有教强的针对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