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我想对你说!
作者:佚名 时间:2007/3/1 22:34:2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418
有人说:没有残缺的教育是一种遗憾的教育。
也有人说:教育是一面多棱镜。
也有人说:教育需要更多的时间。
……
何谓教育,商务2002版《现代汉语大辞典》是这样解释的:1、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2、用道理说服人使照着(规则、指示或要求等)做。
从这个解释里面我们可以读出如下信息:1、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少年、青年;2、教育的目的是:从事社会生活;3、教育是一个过程;4、教育过程主要由学校实施完成。5、教育还有一种理解就是给人讲道理。
实际上,我归结为:教育就是既要教,又要育。
当然我也有许多疑惑:成年人需要教育吗?如何适应社会生活?适应什么样的社会生活?除了学校以外,就没有主要的教育实施者了吗?家庭教育就不重要了吗?
今天,我想说:教育不应该成为一种耻辱!教育不应该成为一种悲哀!教育更不应该成为一种模式!
曾经在《报刊文摘》上看过这样一篇文章:一个三岁的美国小姑娘,有一天指着一只包装盒子对妈妈说:“我认识上面的这个字母,这是O!”妈妈很惊讶,“谁告诉你的?”“是幼儿园的老师!”妈妈表扬了孩子,但是随即就把这家幼儿园告上了法庭。孩子的妈妈在法庭上陈诉,以前她的孩子不认识字母“O”的时候,可能会把它想象成太阳、汉堡包、鸡蛋,可是幼儿园过早的教了孩子这些,她的孩子就再也不会这样去想象了,是幼儿园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后,这位家长胜诉了。
正像一位教育专家所说的:当学生把各门功课都学好的时候,那么他离傻瓜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对规定课程知识的学习,依然是学生最主要的任务,僵化的书本知识,沉重的课业压力,使得学生无暇顾及自己的兴趣,若是真的按照要求,老老实实的学“好”各门功课,他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就丧失殆尽了。
姑且不说学校教育的现状,放眼我们的家庭教育现状,你就会明白,教育还应该是一种悲哀。
每天,在太阳西下之后的幽暗中;一眼望去,每座楼里那星星闪烁般的灯火开始燃起。
如果你闭目冥想,仿佛可以看到无数个孩子在其父母严厉的眼神中,匍匐在写字台前书写着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所谓文化知识作业;
如果你再闭目冥听,父母们大声的喊叫和打骂声依稀像动物园里的狮吼一般让那些幼小的心灵颤抖不已。
文化,这个原本非常优雅的词汇在其传承的过程中却时常体现出驯兽般残暴的意味。然而更让人辛酸和悲哀的是,这种驯兽般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孩子却没有雄狮般的威武雄壮和傲傲风骨,相反,却是一群群弱不禁风、唯唯诺诺的驯服绵羊或者具有强烈叛逆思想的动物。
在这片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土上,中国在近几十年中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我们可以为我们目前所成就的现代科技及生活方式而津津乐道,但在近代世界历史文化的总账目表上,我们不尽缺乏尖端人物的杰出笔墨,而且我们似乎有越来越倒退的倾向。当“诺贝尔情结”成为一个民族的世纪梦想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冷静下来想一想,为什么?为什么中国产生不了当代世界级的大科学家、大思想家以及大学者?为什么中国的一些杰出人才在迈向世界巅峰的途中被我们自己无情地扼杀?为什么我们的应试教育只能培养出考试高手而普遍缺乏创造力甚或连基本的生存能力都不具备?
日本青少年研究所日前公布了以中日美韩四国高中生为对象的调查报告。在首次加入的“他国印象”栏目中,日本高中生对当代中国人有着令人吃惊的解读。日本高中生的答案固然具有很大的片面性,但至少如实反映了日本青年对当代中国观感的一个侧面。“性情偏激,待人冷漠”。调查显示,在认可率较高的几个选项中,有47.8%的日本学生认为中国人勤奋好学,40%认为中国人非常冷漠,52%认为中国人观念陈旧,53.4%认为中国人性情偏激容易激动,45%认为中国人富有集体主义精神,59.8%认为中国人有爱国主义思想,还有51%的学生回答对中国不甚了解。
与之相反,认为中国人生活悠闲的只有9.8%,认为中国人心胸宽广的不到10%,认为中国人充满活力的不足11%,认为中国人容易亲近的不到12%,认为中国人亲切的只有13%,认为中国人重视人情的有16.2%,认为中国人具有正义感不到18%。
或许我们大家也还记得,早在十年前,一场中日青少年的野营生存较量是以中方青少年的惨败而告终的。于是高傲的日本人曾经扬言:中国的下一代人将不是日本人的对手!一阵喧嚣和叫板过后,我们似乎依然如故。那些望子成龙的中国家长和每天过着“小皇帝”生活的孩子们依然在“爱”的关怀和怂恿下为所欲为。
当我们太多的人只关心GDP增长的数字时,有谁想过,若干年后谁来成就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宏伟大业?难道就是什么苦都吃不了、一碰到挫折就心灰意冷、万念俱灰的这一代娇男弱女吗?因此,关于青少年整体素质教育的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显得如此严峻。我们的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只把人培养成一种“单向度的人”,于是就产生了考试100分而实际生存能力几乎为零的“新残疾一族”。
普遍地缺乏责任心和坚韧的性格是这些“新残疾一族”的通病;高智商和低能儿怪胎般地成为这代人共有的特征。一些虽智商平平但恰恰是具备了正常生存能力的人却成为了这一代人的佼佼者。教育应该告诫学生要做个好人,要本本分分地做人,要有爱心,要善待他人,要好好读书。
这应该是教育对一个普通学生提出的普通要求,没有太高的奢求和多么远大的目标,但正因为这样,一种本应如此的做人之道以及宽松健康的成长环境恰恰成就了许多学生现在的成功。这里没有什么深奥的教育理念,也不需要多少财力去支撑这种培养环境,这一切都是所有家庭所有父母所有学校均可以为之的平常之举。但问题就在于,如今有太多的父母乃至学校在教育自己孩子的观念上存在着严重的认识偏差。与此同时,对孩子过度的溺爱导致了“爱”本身的严重异化。而这种异化最终导致了对自己孩子的亲身戕害!这是目前中国很多父母并未认识到的。
除此之外,我们整个教育环境以及社会价值理念的滑坡实际上促使了这批“新残疾一族”的加速扩展与成长。家庭与社会,当这两种无法逃离的生存环境已经联手来“戕害”我们下一代的时候,那么离悲剧的真正发生就已经不远了。
……
这病态的相恋导致了一批又一批怪胎的大量繁殖。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变的话,从微观来看,那种倾其所有精力和财力依然望子不成龙的现象将使众多家庭生活为此黯然失色。
从宏观上来看,作为中华民族未来的青年一代,如果我们这个社会只强调其学历文凭而不是其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有些人甚至连起码的社会生存能力、彼此共存的责任心以及道德观念都漠不关注,那么,这个民族就岌岌可危了。因此如何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全社会对下一代教育的问题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付之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未来。
……
教育,不应该成为一种悲哀!
教育,不应该成为一种耻辱!
教育,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