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声朗读你喜欢的文章
作者:刘海涛 时间:2007/3/12 11:18:3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015
我的老师王田葵教授是改革开放后、高教事业步入正规、他已年满45岁时才开始学习论文写作的。他45岁后的文章质量步步攀升,居然给人们一种半路出家、且是大器晚成的印象。我向他请教写作的秘诀。他告诉我一个别人不知道的“写作机密”——45岁后的他常常手拿着自己最喜欢的论文,一个人关在书房里,或者朗朗有声地念,或者默默无声地读,他反复地精读、诵读那些他最喜欢的文章,以至熟读到了甚至能整段地背诵了。
王老师的提高写作水平的秘诀,我自己35年前那段独特的歪打正着式的经历,其实都隐含了一个这样的写作核心理念——人们可以利用“语音激活效应”来提高语言学习和写作学习的效率。写作实际上就是写语言,写人们无声的内部语声和有声的外部语言以及人的书面语言,怎样通过记忆语言、学习语言,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呢?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博士伊丽莎白•洛伏特斯通过实验得出一个“大脑靠耳朵运转”的结论。她说:人记忆语言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图像记忆,储存视觉形象;另一种是回声记忆,储存听觉形象。眼睛一旦看到某些图像或接受某些视觉信息,就会把一个比较完整的形象储存在图像记忆中,但是它很快就会消失,也许就在一秒种左右。然而,耳朵一旦接受信息,也会把一个比较完整的形象储存起来,但是它消失起来慢得多,大约需要四到五秒钟。”(见特劳特、瑞维金著《新定位》,中国财经出版社2002年版,137——142页)我国的心理学家张厚粲、舒华(北师大)在他们的实验报告《汉字读音中的音似与形似效应》中,发现了人们在学习语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语音联结通路”。张武田、冯玲、何海东(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他们的实验报告《汉字识别中的语音效应》中,也发现了“语音自动激活效应”(详见《现代读写说》21页——27页)。上述中外心理语言学的实验报告反复证明:利用出声的朗读,通过语音激活效应,体验母语语感,并通过大量的语言训练,建立基本的母语语言模型,这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科学方法和正确途径。
开声读书在中国的语文教育中有一个攸久的传统,但利用开口大声读书来帮助写作和提高写作能力却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效应。你可能因自己步入了青春期,害羞的心理使得你很少主动开口读书;你也可能因其他学业重,没有时间,没有兴趣自己主动去寻找、去积累自己最喜欢的文章,并通过开口熟读这些你最喜欢的文章成为你写作的资源之一。这样,你很难体验到自己母语语感的喜悦、你感到自己的词汇平乏、句式单调,表达起来言不由衷、辞不达意,你陷入了一种很难言说的“语言痛苦”中。
如果是上述情况,我向你提出如下建议:
积累自己最喜欢的各类文章,每天在一个没有他人干扰的地方开口大声朗读20分钟,坚持100天以上,积累自己最喜欢的文章也争取达到100篇以上,你一定知道李阳的“疯狂英语”。有专家说,李阳的“疯狂英语”实际上就是“大声英语法”。你大胆地、大声地读英语,把脸部的肌肉都练松了,英语语感的快乐此时一定会出现;而现在“疯狂英语”的理论和方法也开始移植到“汉语语言”的学习中了,你坚持100天以上训练,母语语感的快乐此时也一定会出现。
在购买和使用MP3的时候,不仅仅让自己的MP3用来听音乐。可以用MP3在播客网站录一些配乐的文学朗诵作品,培养自己用听音乐一样的心境欣赏有声文学的语言。什么时候你能像听音乐一样来听自己最喜欢的文章的朗诵时,什么时候你体验母语语感的音乐性就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了。
不必埋怨自己的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太差,也不必自卑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普通话水平太低,而实际上的问题是你的训练量不够,你投入的学习语言、开声诵读文章的时间没有达到课程的要求。正像一个要在奥运会上拿奖牌的运动员,体育专家对他说,除了你的基本运动天赋,你要想得到奖牌,必须经历10000个小时的训练量一样。你需要问一问自己:你经历了100天的母语语感的训练吗?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