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教育

作者:张海标  时间:2007/3/12 15:01:3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156
  语文,作为一门富含德育因素的人文学科,更要在学科教学中挖掘其潜在的德育内容,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要坚持渗透性原则,借助课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去陶冶学生的情操,升华他们的感情,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人格和心理。
  一、 挖掘德育因素,完善价值取向
  语文教材的思想性很强,其中丰富的伦理道德和做人的道理、震人心弦的艺术形象、美丽多姿的山川景物,都具有激动人心的感染力量,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极好材料。课文中描绘的美丽景象也随处可见。如那“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草场;那“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那“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赤壁浪花;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那“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南国秋色。那故乡的榕树、荷塘的月色、故都的秋景……。这些材料经过教师绘形、绘声、绘色的渲染,再由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鉴赏,久而久之,就会在他们内心深处培养出对祖国的热爱,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对理想事业的渴望等健康美好的思想品德。最终达到帮助学生树立美好理想,追求生命价值的目的。
  二、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道德情感
  教学中,教师还可结合所学课文,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学习和行为实际,指导学生写日记、办报纸,不定期地举办辩论会、演讲会等,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征文活动。总之,可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条件,制造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思想道德教育。
  三、以情动人,以美育人,培养健康情趣
  席勒说:“道德的阶段,只有通过审美的阶段才能实现。”欣赏美,感受美,可以缓解忧虑、压抑、痛苦、失望等消极情绪,可以激发热爱生活,愉快和谐,乐观向上等积极的情绪。美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情感的因素。以情感人,理在其中,情感是行为的动力,人们对美的追求往往成为前进的动力。
  当然,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是一个长期的逐渐的渗透过程,它是多范围、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者要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内和课外结合,努力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总之,语文教学实践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且要找准德育教育的渗透点,正确地处理好语言文字与内容的关系,以文悟道,因道学文,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中。因此我们要放眼学生的未来,抛弃自身的“近视”行为,不断完善、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法,面对现实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学生的“抵抗力”,使他们健康地成长,真正成为21世纪的强者。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