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中“读”的技巧
作者:湖北汉川实验中学 王健龙 时间:2006/12/30 18:15:0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203
我们知道,阅读理解题是根据选文出的,即:题从文中来。要解答题目,就必须先熟悉文本,理解内容,然后再答题。如果连选文都不了解、不理解,匆忙答题,其解答是缺乏根据的,肯定很不准确。因此,要提高阅读的效率,必须在“读”字上下功夫。这里的读有两层含义:一是初读感知,二是回读探究。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课外文字材料拿在手里,顿感生疏,要反复读,读懂、读透、读化。先花一点时间粗略地浏览选文一至两遍,对文章作感性接触,了解大意。阅读时划出重点的词语、句子,以便对文章有个初步的、总体的印象,这样可以避免答题的盲目性和片面性。感知的主要内容有:析标题,明中心,悟情感,抓线索,理层次。
了解文意,明确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理清结构层次,要抓住文章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语句和结构上起特殊作用的语句进行。这些关键的词句,主要是指揭示主旨的句子;涉及文章内容和结构的总结句、过渡句;言约意丰、颇有言外之意的句子;理解时容易产生歧义、出现误解偏差的长句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抒情句和议论句,因为文章的主旨和作品的情感倾向往往就隐藏在里面。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此外,还可以从时代背景入手(因为好的文章都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能够反映出特定社会所包含的深刻含义)体悟文章的情感内涵。
把握文意,就是弄清楚文章写了何人?何事?何景?何物?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文意把握与否,看是否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文章大意;是否读懂标题的内涵和作用。检验读懂标题的标准是在顺读后,能用选文中的话解释标题,了解其表层含义;还能用逆推法读,即读完原文后回过头来细细研读标题,探究出其深层含义和作用。做到了这些,对文章的大致意思就知晓三分之一了。但这对阅读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握文章的“魂”,弄清作者的立场、观点和作品的情感倾向。至于弄清文章的结构, 主要是看文章的 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文章是怎样过渡的?要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详略等。这些都可以依照上文所说找关键语句进行。
在对文章整体感知后,还要回读原文,局部探究。即在仔细阅读题干的基础上,将题干的主要内容放回 原文中(亦称“代题入文”),找出原文与题干相对应的语句,将二者对应起来看(读),确定回答问题的范围和答题方向。这就要求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膜瓜)。
其主要之点是:找准与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了这些,也就确定了答题的大致范围;其次,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此外,要分析综合,顺藤摸瓜,结合题目(顺藤)找到相关的关键段、句,深入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归纳出答案(摸瓜)。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验证。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