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美的女记者”带给我们哪些美丽

作者:不详  时间:2007/4/2 18:48:2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900
  从某种意义上说,黄河边上的曹爱文首先不是作为记者出现的。她首先是一个善良的女性,一个充满慈悲心怀的女人,一个视他人生命如同自己生命的女记者。看着照片中曹爱文伤心无奈、独自饮泣的模样,相信每一位有爱心的人都会被这个女记者善良、博大的爱所感动,她是全体女性的骄傲,也应当是河南记者乃至全体记者的光荣和自豪!在那一刻,曹爱文体现的是人性的光辉,她践行了“八荣八耻”,用实际行动体现了“知耻明辱”的境界。以前曾经讨论过记者的道德观念,人们对“有偿新闻”和“有偿不新闻”冷嘲热讽,痛加挞伐;但是面对这位女记者,我们更多地看到了人性的善良,看到了重振记者职业道德的希望。因为善良的人性是一切职业道德的基石。一个人如果不是一个称职的人,如何能成为一个称职的记者?曹爱文像一面镜子,既可以让人看到一位记者的职业良知,也更让人看清楚那些背离人民的新闻记者的丑陋嘴脸。曹爱文那张流泪的照片大范围流传,充分说明她无愧于“中国最美的女记者”这一光荣称号。
  一件事件的意义深浅和价值大小是离不开“背景”烘托的。我们的民族传统向来是表彰扶危救困,谴责见死不救的。在此背景下,曹爱文救人本来只是一件“理所当然”的小事,可为什么能让这么多人感动?因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好多人淡漠了自己的感情,迷失了心灵,麻木了善良的人性。每个人都可以在内心深处问一问自己:如果我是这位记者,我会怎么做?我也能像曹爱文那样“本能”地放弃采访吗?感谢这位女记者唤醒了很多人,不要只是感动,爱需要我们每个人的行动! 
  [超级链接] 
  •链 接1• 
  2005年5月9日,一场暴风雨袭击厦门,市区道路上的多处水坑让不少骑车人栽了跟头。厦门一家媒体摄影记者守株待兔,抓拍到一名骑车人因自行车前轮突陷水坑身体失去平衡摔倒的情景。这件事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很多网友对记者这种做法进行谴责;但也有人赞扬记者坚守职业道德,说:“记者做得很好很客观,记者本来就应以旁观者的身份存在,如果介入到事件之中,他就不是一个称职的记者了。” 
  2003年下半年,在郑州市大学路与航海路交叉口,一条自来水主管道爆裂,形成一个3米宽、5米长、6米深的大水坑,当《郑州晚报》摄影记者王梓与文字记者刘德华赶到现场时,警方已拉上警戒线封锁此处。一个小学生背着书包突然走进水中,由于目标较小,警察没有发现,一下子坠入深水坑,两三秒便没了踪影。与此同时,王梓一跃跳进水中,在水下把小学生救出,因为溺水时间较短孩子最终获救。第二天,记者放弃采访和拍摄救人的行为受到了市民的高度评价。为此,报社奖励摄影记者王梓2000元,郑州市有关方面就此专门下发了向其学习的文件,郑州电视台也制作了新闻专题。
  •跟 帖• 
  一个存心以“守株待兔”方式获取新闻资料的记者,很难想象他能够及时提醒“骑车人”注意前面的水坑。甚至可以想象他看到别人骑车落入水坑时的兴奋,想象他会暗中庆幸自己运气好。一个“称职的记者”恰恰是一个“不称职的人”,这恐怕是对某些人所谓“记者职业道德论”的莫大讽刺。新闻是给人看的,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应该遵循的原则永远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新闻为本。违反人伦底线以新闻为本,导致的将会是一种冷漠的新闻,是一种毫无人性也毫无人情味的新闻,在这样的新闻观中,将死之人仅仅只是新闻中一个很好的“道具”而已。记者在其职业操守和社会的公共道德发生冲突时,应该遵循和服从后者,否则,就是以对人性道德的践踏来换取所谓的新闻价值,这样的新闻传达出的将是一种丑恶的价值观。还有价值可言吗?王梓和曹爱文的救人之举,是基于对生命的关爱和他人生命的无限尊重,是更高的人生追求;新闻的价值永远比不上拯救一个人的生命。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必须具备无私的、真诚的博爱精神与素质。对于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有时放弃采访,意味着更高的追求。
  •链 接2• 
  1993年3月26日,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南非摄影家凯文•卡特拍摄的照片《饥饿的小女孩》:一个瘦得皮包骨头的苏丹小女孩在前往救济中心的路上再也走不动了,倒在地上。而就在不远处,蹲着一只硕大的秃鹰,正贪婪地盯着地上那个奄奄一息的瘦小生命,等待着即将到口的“美餐”。照片发表之后,立即引起了全世界人民对苏丹叛乱活动给老百姓带来灾难的控诉。此幅照片发表在1994年4月,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然而自图片刊发后,人们更为关注那个小女孩的命运,成千上万的人打电话给《纽约时报》,询问小女孩最后是否得救。许多人质疑卡特:身在现场,为什么不去救救那可怜的小女孩?正是因为无法忍受公众的指责和自己内心的道德困惑叠加形成的越来越大的精神压力,在获得普利策大奖3个月后,年仅33岁的凯文•卡特自杀身亡。他在身旁放了一张纸条:“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 
  2006年7月18日晚,重庆九龙坡滩子口码头发生一起年轻打工仔游长江不幸溺水身亡事件。大渡口某大型企业的一位李姓男职员、摄影爱好者(网名“掐侠”)抓拍了死者溺水的全过程,虽然李先生开始以为那人是在潜水,但照片和相关文字说明在某论坛上发表后,遭到了网友的强烈谴责。有人批评说:“他眼睁睁地看一个生命走向死亡的全过程”、“人们更多的是想了解他当时明明有足够的时间可以救人,而为什么只顾着拍照片”。
  •跟 帖• 
  凯文•卡特拍摄《饥饿的小女孩》是现场发现,是职业本能反应,而非“守株待兔”,他的获奖本是应得之荣。然而,公众的人性质问让他看到了自己冷酷的一面。卡特无疑是在良心的自责中死去的,这或许正是他的难能可贵之处。重庆的那位摄影爱好者至少错在没有实施报警,“猎奇”之心太强了。德国美学家阿多诺说:“在奥斯威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奥斯威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小镇,德国法西斯在这里设立了最大的集中营。1940年到1944年,奥斯威辛成为希特勒的杀人中心,大约有400万人在这里备受严刑拷打,惨遭杀戮,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据此,也可以说,在有人遭难时不予救助,只顾采访或拍摄是野蛮的。在那张《饥饿的小女孩》和守株待兔抓拍水坑陷入等的比照下,我们感到太需要像曹爱文这样心灵“最美丽”的记者。我个人以为,给卡特施加道德压力的美国公众是了不起的,他们的仁慈和悲悯并没有被猎奇的欲望所遮蔽。对比一下自己,我们的新闻受众似乎还缺少这样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理性,还缺少一种对传媒进行道德监督的公民自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