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巨人的思想荡涤世俗的污垢

作者:不详  时间:2007/4/2 20:40:0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286

  [解读巨人内涵]
  巨人,以勇力称雄,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以思想领先,探幽发微,破时代之迷雾,启心灵之愚顽。雨果说:“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巴尔扎克葬词》)
  [遥想思想巨人]
  “南海圣人”康有为
  [历史碎片]
  (1)博览中国古书。少年康有为有3个目标:一是30岁以前读完“群书”,二是不再作八股文,三是洗心绝欲做圣贤。他黎明即起半夜才睡,全面研究了先秦诸子的哲学,博览了唐代以前的诗文。
  (2)猛购西方图书。1882年路过上海租界,虽痛感国家主权沦丧,但也深感西方人治求之有本。强烈的求知欲和民族责任感,促使他在上海大购江南制造局翻译的西方书籍。江南制造局翻译的西学新书,30年间售出量不超过1.2万册,而康有为一次购书就达3000册。
  (3)创立不缠足会。他不给次女康同璧缠足,并成立了不缠足会,这不仅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反妇女缠足的民间组织,而且也是对传统习俗的一种有力改革。
  (4)培育变法英才。康有为4次参加科举考试,次次落榜,不是他的学识与功力不够,而是他对八股的厌恶,思路与朝廷的要求格格不入。于是他决心自己办学,培养变法人才,走上了救国维新的道路。
  (5)公车上书。他率先发起的“公车上书”,开创了一个以知识分子群体力量向清廷请愿的形式,创清王朝200年未有之大举。
  (6)铸造近代文化。康有为在各个领域里铸造现代文化。著书立说,躬身实践,他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伟大而深刻的思想启蒙浪潮。他在晚年完成的《大同书》中,描绘出一个东方式的乌托邦。
  (摘自朱义禄《康有为评传》)
  [人物简评]
  民族的苦难和时代的危机,往往是孕育伟人的最好温床。康有为诞生在中国封建社会黯淡无光的清代末年,古老的中国在列强炮舰轰鸣中,在欧美风雨的侵袭下,蹒跚地走向现代。只要走进中国近代史,你就不能不遇见他,无论怎样评价这段历史,你都不能绕开他。
  [佳作选读]
  正反康有为(节选)
  蒋乐仪
  走进中国近代史,随处都能看到他的影子。在那个风雨飘摇、日暮途穷的黄昏,在那片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原野,在那个春潮激荡、野渡无人的历史渡口,在那个热血沸腾、生机与杀机同现的大雾笼罩的戊戍的早晨,到处都能看到这个身着土布长衫、拖着一条颀长辫子,有着充满智慧的宽阔额头和厚厚的刚毅的嘴唇,固执而脾气倔强的书生。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他孤独的身影是那样单薄,他激昂的声音是那么微弱。然而,历史却永远记住了这个焦灼的、悲愤的、在生死边缘奔走呼号的书生。
  ……
  从青年时代起,康有为心中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要把他心中的理想社会的蓝图告诉世人。他急切地想这样做,但是,却一直没能做成。从1884年开始,到1902年完稿,他耗费18年心血,披肝沥胆,增删补减,终于44岁时,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一座叫作大吉岭的印度小山城里,绘成了这个瑰丽的梦想——写出了共30卷 约20万字的《大同书》。
  大同思想是康有为毕生构造的博大精深的学说。这个他心目中的乌托邦,充满了奇思异想,成了维新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汇古今,综合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西方进化论知识,是一部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百科全书。在书里,康有为将大同世界设计为一个人性完全解放的人间乐园:无阶级,无国家,无政党,无军队,人人都获得完全的平等、独立、自由和解放。而且,一个人从生到死都有社会安排,不再有家庭之累,也不会有私念之牵,因而能充分享受到人间幸福。
  ……
  康有为生前就曾极度辉煌而充满矛盾,一直是正正反反,大起大落,即使死后也不得安宁。“文革”期间,在“破四旧”、“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狂热之中,作为“封建余孽”的总头子,康有为在青岛的坟墓被掘平,他的头骨被红卫兵们踢来踢去。这颗沉重的、智慧的、曾经深刻地思索着中国前途和命运、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头颅,最后不知所终。
  (选自《作品》2004.2)
  [品评]
  时代进退犹如潮涨潮落。潮涨时,康有为最先张开双臂拥抱那先期抵岸的潮水。在中国历史上,一次次的暴力革命,一次次的推倒重来,使得社会生产发展和积累中断,也使得中国封建社会得以长期延续。在这两千多年中,只有康有为破天荒地想到要用非暴力手段来寻觅出路,来解决国家与社会的种种危机与难题。康有为这样想了,也努力地这样做了,而且几乎看到一线曙光,尽管结局是头破血流,身败名裂。但是,不能因此而否认他的良苦用心和奋斗精神,不能因此而否定他这种独一无二的尝试和探索。这种思想上的探索,无论对当时还是后世都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康有为当之无愧是一个思想的巨人。
  黄钟大吕马寅初
  [历史碎片]
  (1)一生历经3个朝代,跨越两个世界。w
  马寅初1882年出生于浙江省嵊县的一户农家,1906年在天津北洋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先后在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经济,获得博士学位。马寅初亲身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这几个重大历史阶段。他在各个关键时刻,总是支持进步,追求光明,欢迎革新,反对倒退。他是蜚声中外的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
  (2)前有蔡元培,后有马寅初。
  北大百年,出了两位伟大的校长。前50年,是蔡元培;后50年,是马寅初。蔡元培“兼容并包”,“包”饱学之士;马寅初只认真理,绝不摇曳随风。1957年他公开发表《新人口论》,提出控制人口的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的观点。但《新人口论》被诬陷为“马尔萨斯在中国的翻版”,“向党向社会主义进攻”。他本人的处境极其艰难,但他始终坚持真理,毫不动摇,公开声明:“我对我的理论有相当的把握,不能不坚持,学术尊严不能不维护。”历史和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是正确的。其中的预言完全被中国的人口实际状况证实,客观规律给予中国的惩罚比他预见的后果有过之而无不及。
  [人物简评]
  一种思想如果领先百家,超越时代,注定要被视为异端邪说,大逆不道,常常要等上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能为后来者逐渐认识、接纳。思想者马寅初没有能走出这样的宿命。但也正因为如此,他深刻的思想和光辉的人格才愈加熠熠生辉光照后世。
  [佳作选读]
  思想者的第三种类型(节选)
  卞毓方
  ……
  马寅初和他的《新人口论》,就此被推上了审判席。面对“右派分子”的政治高帽随时会扣下来的生存险境,和挚友亲朋的力劝姑且检讨、蒙混过关的苦口婆心,马寅初选择《新建设》刊登《重申我的请求》,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心,公开宣布:“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枪匹马,出来应战,直到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能够说出这番话的大贤大哲,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唯有马寅初一人。套用传统名言,就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我常一低头,眼前就会出现一位白须飘拂、拍马摇枪的老黄忠,啊,不,一位岿然独立的大英雄!马老不老,守正白眼朝天,立世青眼向文。他总是能让人马首是瞻,瞻到血沸,沸到流泪。历史不堪垃圾的重负,后人为轻装前进就不得不学会健忘。然而,我相信,无论无常的岁月经历多少轮回,马寅初高昂的头颅和勃发的英气,将永远激荡青史,烛照天地!……五六十年代,曾经有两句很有名的诗:“真理在胸笔在手,无私无畏即自由。”说得多好!但真正能身体力行的,环顾天下,又有几人?马寅初,无疑是十分难得的异数。因为真理在胸,所以他才能吟出“大江东流去,永远不回头!往事如烟云,奋力写新书”;因为无私无畏,所以他才能放言“不怕冷水浇,不怕油锅炸,不怕撤职,不怕坐牢,更不怕——死”。马寅初做到这一步,死亡也就拿他无可奈何。
  马寅初在望八之年遭受重厄,不得不离开北大校长的位置和喧闹的政坛,躲进自己在京城东总布胡同的小院。“大江静犹浪,扁舟独且征。”阻纷扰于红尘之外,而不阻浩气于千秋之外。最终,竟以百岁高龄,重新出山,赢得世人的大声惊叹、大把热泪。这是他的对手做梦也没想到的,也是他的家人、友人难以置信的。马寅初,是上帝赠予20世纪中华民族的一份厚礼。他的价值,一半在于他发掘的人口理论,一半在于他独立苍茫的健康人格。
  (选自《十月》2000年第1期)
  [品评]
  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马寅初以其超前的目光,在“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的狂热中喊出:“人口多就是我们的致命伤” 这一不合时宜的话,似黄钟大吕,震古烁今。正如近代学者陈寅恪所说:“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生。”在政治参与下的学术争论,激烈程度不亚于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而经受住血与火洗礼的人,就是巨人!
  “文化良心”托尔斯泰
  [历史碎片]
  (1)文学巨匠。托尔斯泰是天才的艺术家,他以如椽之笔描绘出19世纪俄罗斯生活的恢宏画卷。在《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脍炙人口的名作中,时代的风云变迁,人物的喜怒哀乐,都得到既真实又艺术的表现,他一生都在进行人性思维的战争与和平。w
  (2)思想先驱。托尔斯泰一生都在思索着生活中的重大问题。面对俄罗斯面临的艰难抉择,托尔斯泰提出种种方案,有的叫人拍手称好,有的叫人疑惑不解,有的叫人瞠目结舌,但没有人怀疑托尔斯泰的真诚,没有人否认他思想的深度。
  (3)目光远大的国际主义者。托尔斯泰的眼光不仅注视着全欧洲,还注视着遥远的东方。他生前,印度人民正在“圣雄”甘地的领导下,争取民族独立,而甘地不仅跟他有书信来往,而且还深受他思想的影响。他最关心的是在西方列强蹂躏下的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境况。他对古代中国的智慧尤其倾心,曾刻苦钻研过孔子和老子的学说,而且对其深表钦佩。
  (4)品格高尚的人道主义者。托尔斯泰虽然身为伯爵,但从不以老爷自居,他不仅解放了自己的农奴,而且放弃了绝大部分财产,甚至自己耕地,自己盖房,自己做皮靴,过着简朴而心安理得的农民生活。他一生都在追求完善,追求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
  [人物简评]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