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巨人的思想荡涤世俗的污垢

作者:不详  时间:2007/4/2 20:40:0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299

  托尔斯泰,不是我们通常所称道的英雄人物,而是胸怀世界的“人类的忠仆”和精神导师。
  [佳作选读]
  托尔斯泰的追求(节选)
  杨牧之
  今天去访问托尔斯泰故居。这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到了俄国,能不去拜访托尔斯泰吗?他给了我们那么伟大的作品,这些作品让我们激动,引起我们思考,给我们无比美好的享受,我们怎么能不心存感激?
  托尔斯泰的故居坐落在一片森林中。两层楼,不算很大。漆着白和绿的油漆,与森林合为一体,很美。天气好的时候,阳光透过绿叶,洒向空地,明媚灿烂。
  最让我吃惊的是托尔斯泰的墓地。在庄园林子深处的一条路边。一棵大树,是橡树。一小片草地。一个长方形的坟丘。高不到一米,长两米多,宽也就一米,整个坟墓长满青草,与周围草地连成一片。不知道的话还以为是草地上的一个土堆,没有石碑,没有任何标记,如果没有人指示,怎么也看不出来这就是伟大的托尔斯泰的墓地。据说,是遵他的遗嘱这么做的。
  ……
  站在托尔斯泰墓前,我眼前浮现出托尔斯泰生命最后的情景。他以82岁高龄,在一个冬天的早晨,毅然离家出走,病倒在阿斯塔波火车站。几天后,在车站站长的木屋里他停止了呼吸。
  82岁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年龄。
  82岁的人是一个古稀之人。
  82岁,灿烂的晚霞,托尔斯泰满可以咀嚼一生奋斗的快乐。
  但是,托尔斯泰却以82岁的高龄,开始了新的历程。
  托尔斯泰在临出走前写给妻子的诀别信中说:“我的走会使你难过,不过请你理解和相信我,我实在没有别的办法。我在家中的地位已经令我忍无可忍了,我不能再在这种奢华的环境中生活……”
  13年前,他69岁那年在一封信中写道:“索尼娅,我的生活跟我的信仰不相协调,这早就使我感到痛苦。我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因此,我已经决定现在要去做我早就想做的事情——出走。”可见他为此已经忍了13年。
  ……
  细雨中,我注视着矮矮的坟丘。托尔斯泰还用得着墓碑、用得着墓志铭吗?对于他来说,一切形式都是多余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哪一部书不是一座纪念碑?他确是生活在偏僻的图拉,埋葬在图拉,但他活在全世界每个读者的心里。
  从他那间朴素、简陋的工作室,到那几乎难以辨认的墓地,让我思绪连连。托尔斯泰用他的一生去追求。托尔斯泰用他的出走、他的死,告诉我们什么叫追求。
  (选自《散文•海外版》2003.4)
  [品评]
  托尔斯泰在他的小说里,描述了万千生灵的渺小与伟大,描述他们的痛苦和痛苦中得到的和谐,借以播撒爱的种子,传达自己的信仰。托尔斯泰的追求是一条无比痛苦的心路历程,他的实际生活与他倡导的平民化的巨大矛盾,终于让他义无反顾地走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他是一个思想者,也是一个实践者。
  [思想巨人连线]
  历史的天空深邃浩渺,思想巨人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最灿烂的星辰。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从柏拉图到马克思,一座座思想的峰巅让我们高山仰止。查找资料,为思想巨人写上一段话,也是同他们进行一次心灵交流。
  [示例]
  孔子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是中国文化中最大的神话。夏曾佑说:“孔子一身,直为中国政教之源;中国历史,即孔子一人之历史而已。”(《中国古代史》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62页。)柳诒征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中国文化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
  黄宗羲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出现的卓异而伟大的思想家。“少年便倜傥有奇气”,明王朝崩溃后,他隐居著书,开馆讲学。黄宗羲惊世骇俗、永传千古的杰作是他在《明夷待访录》这部奇书中的《原君》、《原臣》、《原法》三论。他大胆地指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把锋芒直指封建纲常礼教的最核心问题,提出应该建立“天下之法”来取代“一家之法”,这些已包含了现代法治思想的萌芽,是人类文化的高贵产品。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