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备课教案:古代诗文阅读
- 资源简介:
约95830字。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任务群二 古代诗歌阅读
[2023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 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理解内容,赏析表达技巧]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解题思路 “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错误,“鸡犬林萝隐隐声”意思是鸡鸣、犬吠之声在林萝间隐隐传出,与“湖上晚归”的诗题相呼应,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并没有被破坏,心情也一直是恬淡安宁的。
2.[新角度:印证评论]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点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态,此时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静谧。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响,诗人眼中的桥、寺、翠羽、红蕖等,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6分。关注到诗人的心态,能结合景物展开分析,找到二者的关联,意思对即可)
解题思路 王国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指的是自身的观点、情感会投射到景物中。题干问的是“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那么我们就要关注诗人的心态和诗中景物的特点,先分析诗人的心态,然后分析这一心态与诗中景物的关联。结合诗歌标题可知,此诗写于诗人归家途中,首句中的“归思清”直接点出诗人的心态,此时的他心境澄清,心态平和。然后分析在这一心态的影响下,诗中景物的特点。由“浑恐是蓬瀛”可知,归家途中的景物优美,让人如入仙境。因为诗人的心态是平和静谧的,所以在他的眼中,“桥横水木”“寺倚云峰”,宁静安详;“翠羽湿飞”“红渠香袅”,灵动明快。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
【白话诗歌】 卧枕船舷,归家途中思绪逐渐清晰,举目四望,怕不是进到了蓬瀛仙境。桥横水面,花木映水,已是满眼秋色,寺庙背倚云峰,正值傍晚雨后初晴。翠鸟扑打湿羽飞走,像是见到人后回避,红荷芬芳香气缭绕,好似以此热情相迎。依稀渐渐靠近隐居的茅草屋,林萝间能隐隐听到鸡犬之声。
【诗歌鉴赏】 首联写诗人乘船回家,途中景色迷人,仿佛仙境。诗人头枕船舷,归意弥清,举目四望,周围碧波荡漾,云雾茫茫,小船好像行在蓬瀛仙界。诗人隐居湖边,少了世俗的忧虑,表现出澄清的心境、逍遥的姿态。颔联展现归途中的静态景象,“桥横水木”“寺倚云峰”,景物悠然。时值秋天,小桥流水、山寺云峰,都沉浸在夕阳晚照之中,格外宁静,诗人尽情地享受着晚霞的沐浴,这两句委婉地写出诗人内心幽静安闲,并不急于回家的状态。颈联由远及近,转而描写归鸟和红荷。雨后初晴,鸟儿的翅膀湿漉漉的,正安静地栖息,被诗人的船桨惊动,振翅回避。湖面微风轻拂,荷花姿态婀娜,芬芳馥郁,仿佛正在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归来。“如见避”“似相迎”以拟人手法,细腻生动地描写了翠鸟、红荷的状态,传达出诗人愉悦的心情。尾联写船儿不紧不慢地在水面行驶,风平浪静,不知不觉地就到达了诛茅地,远远地听到鸡鸣、犬吠之声。靠近目的地,诗人心境愈发恬淡。
----------------------------------------------------------------------------------------------------------------------
[2022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9分)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