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学案7
- 资源简介:
约7810字。
6-1 《老子》四章
统编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学习目标】
1.学习《老子》的相关文化常识,积累“毂”“埏埴”“牖”“物”“泮”六个实词。
2.通过朗读,默读,圈点勾画,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等方式,翻译这四章并归纳探究《老子》四章的思想观点。
3.品读老子的思辨之美,领悟《老子》的人生哲理和论说风格,结合现实,阐释你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引疑设问明老子
(一)导入1
白岩松说:“中国人不做无用的事。然而什么是无用的事?什么是有用的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老子〉四章》,了解老子是如何论述“有”与“无”的。
导入2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时期,呈现出许多不同以往的新特点,新情况,对于各种问题,要防患于未然,化解于无形。即便形势很好,我们仍要保持清醒头脑,能敏锐发现问题的苗头。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2014年4月1日)《老子》(第六十三章节选)
(处理困难要从容易处入手,实现远大(目标)要从细微处入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定从细微的做起。所以圣人始终不自以为伟大,因此才能成就大的事情。)
老子的思想不仅是治国的良策,还可以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子》四章,品读老子的思辨之美。
(二)老子简介
老子(前571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吏(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相传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
《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从汉代起,历代帝王就开始到河南鹿邑去祭拜老子。
老子的思想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谈宇宙问题。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