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2025届高三12月测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9350字。
江西省上饶市2025届高三12月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古代儒家思想中,有没有道德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道德践履水平的高低是君子与小人的分水岭。因此他们把修身看做为人处世的根本,主张“以德修身”。“四书”之首的《大学》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为此,儒家建构了一套细致、系统的道德修养方法。
在儒家看来,自我反省是提升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重要方式。曾子提到了“三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孔子也讲:“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自省是自我约束的心理机制,即通过反思,从思想意识、情感态度、言论行动等各个方面去深刻认识自己、剖析自己,调节自我行为,不断强化自我的道德意识和伦理品格,达到“知明而行无过”。
“养气”说最早可能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在这段话里,孟子对“浩然之气”做了解释,浩然之气是最为刚强的,用正义去培养而不以邪恶去损害,这种气就可以充盈塞满于天地之间了。显然养浩然正气是一种修身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在后代得到继承和发展,如后来讲的“气节”“气质”,特别是元代文天祥的《正气歌》更是将这种方法发扬光大。
《论语》开篇即讲“学而时习之”,“学”是获得“知”的重要途径。根据学习动机的不同,儒家将“学”分为两种:“君子之学”和“小人之学”。“君子之学”指的是人用耳朵听到后,心上显现出来,然后就从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体现出来:“小人之学”则是指人用耳朵听见了、通过口中卖弄出来。古代儒家教给人的“知”,首要内容并非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儒家认为,一个人通过学习获得的这些道德理念,如果不能内化于心并外化为行为,那么纵使他学到的东西再多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实践是读书人重要的修身途径。正如宋代大儒程颐在点评如何读《论语》时所言:“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四书章句集注》)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或许并不是特别的难事,而在遭遇矛盾冲突时,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操守,才能真正彰显道德境界。如面对义与利的冲突,古代儒家的态度是“重义轻利”,孔子讲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不过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重义轻利”,是以义、利发生冲突为前提的。如果义、利之间不冲突,儒家思想则对获得利益持认可的态度。孔子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可见,以“义”为旨归,将“利”统一到“义”的旗帜下,这是古代儒家处理义利关系的基本价值取向。
当面临道德选择的两难之境时,儒学的处理策略是“中庸之道”。孔子对“中庸”的表述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礼记•中庸》)。为了达成恰到好处的中庸境界,儒家思想认为须掌握为人处世的精髓——时中,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灵活处理问题,审时度势,相“时”而动,因“时”而中。《孟子•离娄上》记载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淳于髡问孟子“男女授受不亲”是否是“礼”的要求,孟子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淳于髡接着问“嫂溺,则援之以手乎?”孟子说:“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孟子认为,在“嫂溺”的危急时刻,必须对“男女授受不亲”做出权变,如果为了抱守“礼”而见死不救,那么虽然表面上维护了“礼”,但实际上却背离了“礼”的实质即“仁义”。
(摘编自唐明燕《儒家思想中的修身之道》)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