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5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1380字。
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5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内生动力的新质生产力不同于传统产业的新技术、新要素、新设备、新产出、新价值,它意味着更高的发展质量。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瞄准战略性原始创新,在数字时代,更是生产要素的融合创新,是生产力质的跃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入突进,数字技术、低碳技术、生物技术等不断涌现,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绿色化、高效化的新质生产力正加速呈现。创新形成的新劳动资料、新生产工具、新劳动对象的物质形态表现为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筑了新质生产力核心内容。
新质生产力不是由一般的科技创新推动,而是由具有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广泛而深远的科技创新所推动。为此,我们需要通过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进行核心技术攻关,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性的创新业态体系;我们需要继续夯实基础,科学布局,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提高劳动者技能,培育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我们需要继续改善劳动资料,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新质生产力。
(摘自向晓梅《用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材料二:
从文化哲学的视域来看,新质生产力包括技术生产、管理、制度、思想和文化等在内的完整系统。其中,管理、制度、思想和文化等我们统称之为“文化”。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外部文化环境的作用。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在一个社会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上层建筑如“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传统产业不同,以科技创新为内生动力的新质生产力,要求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B.按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诸如政治、法等文化上层建筑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C.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数字技术、低碳技术、生物技术等不断涌现,正加速呈现新质生产力的一些特点。
D.加大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仅可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而且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有重要意义。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我们需要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科学布局,提高劳动者技能,培育高素质人才队伍等。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人们自觉地寻求生产力要素的最优化组合,自觉地寻求、创造经济新业态,使市场成为导向。
C.在相同科学技术水平、生产力要素结构形式下,良好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氛围能激发生产力潜力,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D. “最蹩脚的建筑师”与“最灵巧的蜜蜂”有本质的区别,是因为人类劳动有意识和文化的参与,动物只是依靠本能。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在浙江义乌,很多本地人从小受诚信商业文化的熏陶,积极探索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断推出新颖的各类小商品,如浪莎袜业。
B.近年来,深圳龙岗区增强文化流动的经济推力,营造有利于物资、人员、资金、信息等要素流动的环境,推动科技企业发展。
C.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字内容创作催生网络文学、在线音乐等新兴文化形态,这些新兴文化产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D.华为员工普遍认同持续学习和创新的价值观,大大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新技术、新方法的热情,从而加速了产品的迭代升级。
4.新质生产力中“新质”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请依据材料一,简要概括。(4分)
5. “文化”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有哪些具体影响?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生命里的“中轴线”
王成伟
如我这样的过客,不在北京出生、成长,只是频繁地匆匆路过,也会生长出万千心灵的触须凝聚成独属于自己的那根中轴线,笔直地挺立在生命里,随着年岁渐长愈加醒目……
我对北京最初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末,小学一年级课本上那篇《我爱北京天安门)湖北乡下一个偏僻学堂里的孩童,看着新课本里华丽宏伟的城楼,独自凝神幻想了半晌。
后来,班里有一位同学成了“希望工程”的受助者。北京一位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