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1/4 22:18:1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9000字。

  2024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月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周易》认为,天地的根本功能是培育生命。天地的这种功能,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自然环境的功能。环境有狭义与广义之别,狭义的环境指人居住的场所,这在地球上只占一小部分,这部分地方适合居住。而大部分地方不适合人居住,虽不适合人居,却与人有着密切关系,这些不适合人居住的地方蕴藏有丰富的供人生存与生活的资源。没有这些资源,人是无法在地球上生活的。所以,从广义来说,整个地球连同与地球有关系的宇宙均是人的环境。我们之所以称地球以及与地球相关的宇宙为人的环境,是因为它培育着人的生命。目前,在茫茫的宇宙中,我们还只发现地球这一个星球适合人居住。具有培育生命功能的天地,拥有两种重要的品格:
  第一,生态的品格。《周易•系辞下》说“天地之大德曰生”,这“生”的概念,包含生命与生态两个方面的内涵。《周易》虽然将人的生命置于首要位置,但没有忽视别物的生命,而且总是将人的生命与别物的生命联系起来。它强调的生,是万物的生,而不是人这一物的生。无妄卦《象传》云:“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朱熹解释此句,云:“天下雷行,震动发生,万物各正其性命,是物物而与之以无妄也。先王法此以对时育物,因其所性,而不为私焉。”“对时育物”,按照时令培育万物,强调“时”对育万物的重要性。所谓“因其所性,而不为私焉”,就是要求破除人类中心主义,即“不为私”,尊重他物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即尊重“其所性”。重视生命以及重视生态是中国天地概念的精髓。
  第二,神性的品格。《周易》中的“天地”具有神性。观卦《彖传》:“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天”在这里就是指天地,《周易》中常有用“天”代替“天地”的情况,所以说“天之神道”就是说“天地之神道”。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周易》说的“神道”含义比较模糊,可以理解为神灵之道,也可以理解为神奇之道。《说卦传》云:“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显然,这里的神意在“妙”。妙,既是奇之至,也是美之极!概而言之,《周易》说天地具有神性,这神性指的是天地的不可知性、无限性、神秘性、神圣性。
  说天地具有神性的品格,不管这神是否具有人格神的意义,其意图是明显的,那就是对天地要有一种敬畏感。《周易》强调天地具有神性的品格,促使我们更好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这不仅能让人类更好地从自然界获得更多更好的资源,而且能让人类更好地保护好建设好自己的环境——自己的家园。
  (摘编自陈望衡《<周易>“天地”观念于环境美学的重要意义》)
  材料二:
  在宋代道学家们看来,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其基本内容包括:
  其一,面对自然界时,要有下对上、卑对尊的敬畏之心。张载指出:“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浑然中处。”二程、朱熹等人也认为,“万物之成,父者我之所自生,帝者生物之祖,故推以为配而祭于明堂也”。宋代道学家把社会伦理的道德标准运用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包括地球在内 茫茫宇宙均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些自然环境的唯一功能也是天地的功能,即培育生命。
  B. 在辽阔的宇宙中,唯有地球这个星球适合人居住,此星球拥有两种重要品格,即生态的品格和神性的品格。
  C. 《周易•系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中,“生”这个概念包含生命与生态两方面的内涵,它强调
  “生”是万物之“生”。
  D. 张载认为“乾称父,坤称母”“万物之成,父者我之所自生”,他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自然界要有敬畏之心。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按自然规律行事,即所谓“与天地合其德”,这样才能很好地生存和发展。
  B. 宋代道学家们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生态和谐思想,把和谐看作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普遍性原则。
  C. 道学是在儒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思想体系,但它比儒学更主张顺应天道、关注生态环境,其环境意识更浓。
  D. 人类在利用自然界时要有保护自然环境的合理措施,把天之“用”与人之“用”统一起来,尽人道而合天德。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周易》“天地观”范畴的一项是(   )
  A. 供人生存与生活的环境。 B. 重视生命和生态。
  C. “因其所性,而不为私焉。” D. “天地之道,至顺而已矣。”
  4. 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 《周易》与宋代道学家在对自然界的认识上有哪些共通之处?
  【解析】
  【导语】材料一阐释《周易》中天地观念对环境美学的意义,指出天地具有生态和神性品格,敬畏天地能促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规律,从自然获资源并保护环境。材料二则论述宋代道学家主张的人与自然和谐观点,包括敬畏、顺应、保护自然及平等看待自然万物等内容。两则材料都着眼于人与自然关系,从不同文化源头出发,为现代环境保护提供了传统智慧的启示。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茫茫宇宙均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唯一功能……培育生命”错误。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从广义来说,整个地球连同与地球有关系的宇宙均是人的环境”,并非茫茫宇宙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且“唯一功能”过于绝对,除了培育生命,还为人类提供资源等。
  B.“此星球拥有两种重要品格”错误。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具有培育生命功能的天地,拥有两种重要的
  品格”,不是单指地球,还包括与地球相关的宇宙,选项缩小了范围。
  D.“万物之成,父者我之所自生”不是张载的观点,而是二程、朱熹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账房里的钟已指向12点30分,大家都准备去吃饭了。这时,昆宁先生敲了敲窗子,打手势要我去账房。我进去了,发现那儿还有一个胖墩墩的中年男子,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黑色皮鞋,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他的大脸盘完全对着我。他的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他手里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手杖上系有一对已褪色的大穗子,他的外套的前襟上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我后来发现,这只是用作装饰的,因为他难得用来看东西,即使他用来看了,也是什么都看不见的。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