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爱》教学设计6
- 资源简介:
约4850字。
课题:兼爱
课题 兼爱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兼爱》是新入选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的一篇文言文。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
情
分
析 学生于初高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一些文言文篇目,在文言文阅读和理解上有一定的基础。但学习的课文内容均相对较为浅显,先秦诸子作品侧重思想阐发,应当视为文化精品深入学习。因此,学习本篇文言文一方面是进一步对文言文基本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体会墨家思想的魅力。
教
学
目
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准确理解重点文言词句的含义,掌握重点句法、词法现象,培养文言语感,探索文言文学习规律。
思维提升与发展:读懂本文基本内涵,把握墨子兼爱思想的基本内涵,理解“反复拖沓”这种说理方式的优劣,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并认知墨子浅显通俗的文风,接受写作中追求丰富多样的美学风格,从文章中涵养自身精神品质,增强对自身思辨的锻炼。
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入了解本文创作的时代背景,进一步认识中华文明,自觉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重点 进一步掌握文言文相关知识,增强古文学习能力。
难点 辩证看待墨家思想的发展与消亡,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教学准备 教具:一体机、课件
学具:笔、本(课本、练习册、作业本)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 同学们,我们此前已经学过第5、6课的内容,分别是关于儒家和道家的。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有点不同了,同学们或许对此感到比较陌生。但相信同学们都听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当时主要的流派为“九流十家”,但其中最耀眼的显学是儒家和墨家。《韩非子》有言:“世之显学,儒墨也”。可见墨家在春秋战国时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墨子》中的一篇文章《兼爱》,以从中体会《墨子》文章和思想的独特魅力。 以“显学”话题导入,引发同学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