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090字。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缪爱明
一、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呼唤“研究性学习”
如果说高中学生有了起码的表达能力,生活中有了见闻和感受,就会产生书面表达愿望的话,那么,教师如能给以必要的指导,学生通过课内课外练习,应该不难写出—般性的文章。但是,实际情况是,我们讲解每篇课文都要涉及到不少的写作知识,学生也读过不少范文,但绝大部分学生仍然把作文视为畏途,一到作文课便大为其难。学生书面表达的内容和形式在毕业后往往不能适应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为应付考试,学生平时要绞尽脑汁做大量的枯燥乏味的选择题,因此占用了绝大部分学习时间,使最根本的阅读和写作训练反而无法落实,更不要说情感、审美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了。
如果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几乎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给语文课外学习形成了无限广阔空间的话。那么,学生与人交谈,可以学习语言;走在街上,留心路边的标语广告、店铺名称之类,也可以学习语言文字;如能养成读书看报、记日记、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更是直接有效的语文学习。然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语文教师组织的语文以及与语文关系密切的活动不仅少得可怜,而且由于只片面强调课内学习,千方百计增加、延长课内学习时间,弄得学生对阅读范文、练习写作兴味索然,使得语文学习富有情趣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这—天然的优势丧失殆尽。喜欢语文、爱好写作的学生愈来愈少。
应该说,教育部适时推出“研究性学习课程”,对扭转目前语文教学的不良态形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研究性学习”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广义的理解,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狭义的理解,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教育部采用的是狭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概念,并已将这—学习活动与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一起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列入课程。它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通过提出问题、材料收集、信息处理、实验比较、解决问题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的崭新课程。在新时期下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来对待,这是权宜之计。从未来发展来看,研究性学习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即贯穿于每一科、每一课、每一次活动,要求每一科教师在每堂课教学中,都能渗透着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因此,从根本上说,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精神和能力是素质,素质培养应该随时随处,直到永远。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列出了六条,即①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探索的体验;②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④学会分享与合作;⑤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⑥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其中非常突出地强调情意目标,强调经验、兴趣、情感和意志的培养。而这,恰恰是语文教育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我们要借助“研究性学习”的推进,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使语文教学在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这些都是人的发展最深层的指标)有所长进。我们通常见到的学生感受力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对事物缺乏兴趣,缺少好奇心和探究欲;缺乏对成就感、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