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60
- 资源简介:
约5510字。
高中语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构思说明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的第一篇文言文,它被安排在第二单元第一课,与《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一并组成本册教材的文言文单元,它属于先秦历史散文《左转》中的名篇。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应当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丰富学习主体学生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精神,让他们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追求精神追求的人。
学生对《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陌生,我让学生亲自查找资料,借助手机电脑,百度相关背景知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积累相关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自己动手,查阅资料,从而培养学生收集筛选材料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培养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另外,学生的小组讨论,也必不可少。教师可适当的给予点拨,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培养了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
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语文课堂应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因此结尾设计讨论发言,就是让学生乐于探讨,并且有话可说,学有所得,并能学以致用。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很必要的,而诵读就是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诵读在文言文中的作用尤其不可低估,所以本节课自始自终以诵读为教学手段,在诵读中品析课文、把握人物。
教材教学价值简要说明
《烛之武退秦师》是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短短的百余字的说辞里,烛之武从地理位置、历史事实和逻辑推理等角度来游说秦伯,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化险为夷,赞扬了烛之武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学习本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表现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秦国君臣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简得当,层次井然。这些写作特点,教会学生如何巧妙地埋伏笔,如何巧设波澜避免情节平铺直叙,如何详略得当的把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凸显出来,对学生作文写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同时掌握了本文的文言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目标:
1、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
2、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感受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