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末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一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5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3/16 17:14:3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000字。

  邢台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末测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意”作为苏轼文艺理论和艺术创作的核心范畴与主导观念,三言两语定是难以将其中玄妙探究清楚,加之其中掺杂了苏轼所崇尚的道家与禅宗思想,这便使得“意”更加晦涩难懂。从字面意思看,“意”是对艺术家创作的一种精神要求,我们暂以“直抒胸臆”对其进行浅释,即畅快抒情,不受成法约束。若深求“意”,还是要追溯苏轼提出的“无意于佳”“我书意造”等一系列书学理论。苏轼在《评草书》中云:“古人云‘匆匆不及,草书’,此语非是。若‘匆匆不及’,乃是平时亦有意于学。此弊之极,遂至于周越仲翼,无足怪者。”故而就有了“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的观点,重视书法的自然之美。此外,苏轼作书十分重视书法的神韵,曾在《论书》中云:“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苏轼将传统生命学说引入论书的范畴,提出形成书法美不可或缺的形式美感与多元精神,这也反映出苏轼对书法作品情采、色泽的鲜明要求。
  “意”作为苏轼文艺理论的核心范畴,是其进行艺术创作,进行诗、书、画等各种艺术活动的审美尺度和原则,也是统摄、综合揭示苏轼艺术创作观的枢纽。其中蕴含的思辨精神不仅在于苏轼对欧阳修“公余事”书法观念的继承——“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更有对“寓意”与“留意”的分析。苏轼曾在《宝绘堂记》中写道:“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苏轼还引用《老子》之言写道:“《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自由、非功利的游戏态度与适度“中和”之态均为苏轼融“意”于艺术提供了心理指导。
  (摘编自孙启睿《苏轼“尚意”文艺理论刍议》)
  材料二:
  苏轼早年有着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正是春风得意之时。此时他的书法作品更多地是追求晋唐之风,从中可以看到王羲之书法风神俊逸的影子,自身的书法特色还未充分显现。苏轼还尤为喜爱颜真卿的书法,极为推崇其端庄厚重的书风。他在《跋欧阳文忠公书》中写道:“欧阳文忠公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后人观之,如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是苏轼文艺理论的核心范畴,因融合道家和禅宗思想而博大精深,它要求艺术家直抒胸臆,不受成法约束。
  B. 苏轼在《评草书》中否定了“匆匆不及,草书”的观点,故而提出“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强调书法的自然之美。
  C. 苏轼继承了欧阳修的“公余事”书法观念,并在《宝绘堂记》中对“寓意”与“留意”进行分析,希望摒弃游戏态度。
  D. 苏轼早年书风以“重法”为主,追求晋唐之风,以王羲之、颜真卿的书法为主要学习对象,同时呈现出姿媚的风格。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将传统生命学说引入论书范畴,提出书法美应具备神、气、骨、肉、血等不可或缺的形式美感与多元精神。
  B. 苏轼认为君子对物应采取“寓意”的态度,而书画是最能让人喜悦而又能改变人的心性的事物,颇受苏轼喜爱。
  C. 《奉喧帖》体现了苏轼此时书风以“尚意”为主的特点,字体尚未脱离楷书束缚,字与字之间平正、少错落。
  D. 《黄州寒食诗帖》中字径的变化以及行笔风格的不同,表明苏轼在书写过程中对诗歌有了不同的理解与感悟。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尚意’文艺理论”论据的一项是(   )
  A. 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米芾《书史》)
  B. 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可学。(苏轼《和子由论书》)
  C. 侧不得平其笔。勒不得卧其笔,须笔锋先行。努不宜直,直则失力。(李世民《笔法论》)
  D. 欧、虞、褚、薛辈,皆为法度所窘,岂如鲁公萧然出于绳墨之外,而卒与之合哉。(黄庭坚《山谷题跋》)
  4. 材料一多处引用苏轼及其他古人的话,有什么作用?
  5. 苏轼书法风格的转变历程对我们有何启示?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导语】这两篇文章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深入剖析了苏轼的“尚意”文艺理论及其在书法创作中的体现。材料一详细阐述了“意”的内涵与外延,展现了苏轼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材料二则通过其不同人生阶段的书法风格变化,揭示了“尚意”书风形成的背景与过程,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勾勒出苏轼书法艺术的完整画卷。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故而提出”错误,原文为“苏轼在《评草书》中云:‘古人云‘匆匆不及,草书’,此语非是。若‘匆匆不及’,乃是平时亦有意于学。此弊之极,遂至于周越仲翼,无足怪者。’故而就有了‘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的观点”,可知“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是苏轼否定“匆匆不及,草书”的观点后得出的结论,而非原因,该项因果倒置。 
  C.“希望摒弃游戏态度”错误,原文为“苏轼还在《宝绘堂记》中写道:‘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自由、非功利的游戏态度与适度‘中和’之态均为苏轼融‘意’于艺术提供了心理指导’”,可知苏轼并没有希望摒弃游戏态度。 
  D.“同时呈现出姿媚的风格”错误,原文为“治平二年(1065年),苏轼进京为官……此后,苏轼的书法逐渐显现出姿媚的风格”,可知“姿媚的风格”是在苏轼进京为官之后逐渐显现的,而非早年。 
  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济南的一夜
  蹇先艾
  这一次我过山东省城,是一九三六年,又是夏天,事实上济南前后共住了两夜。不过所谓第一夜,实在太短促了,那简直算不得数。因为当时火车开到济南,已经是半夜三点多钟了。疲乏包围着我的身体,我两眼惺忪,提着皮包下车,急忙跨进了一家旅馆。第二天七点起床,人还是晕头晕脑的,便被一位体壮力强的朋友拖到马路上一个豆腐浆担子旁去,吃了一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