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7770字。
高2024级2025年春期入学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古至今,我国对大海的探索从未停止。进入21世纪,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于2002年将“7000米载人潜水器”研制项目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2009年,我国第一艘自主设计、集成的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研制成功。
“蛟龙号”的外形像一头张开嘴的大白鲨,可搭载3名潜航员。“蛟龙号”的载人耐压舱采用钛合金材料,这种材料具有强度高、密度低、抗腐蚀性能高和低温环境下性能好的特点。“蛟龙号”的头部安装着16盏照明灯,在漆黑的海底为潜航员提供照明。载人耐压舱的前方设有观测窗,供潜航员用肉眼直接观测海底。为了对抗深海的压强,观测窗非常厚,外大内小,整体为锥台形。观测窗的下方装有两只机械手,左右各一,长度近2米,7个关节都能灵活运动,抓举力约为50~70kg。在两只机械手的中间是采样篮,潜航员一旦发现目标,就可以操纵机械手进行抓取,将采集到的样品放到采样篮里。
潜水器上浮和下潜是靠改变自身重量来实现的。潜水器想要下潜,必须增加自身重量,这就要用到压载铁。下潜前,潜航员经过计算,将相应重量的压载铁挂在“蛟龙号”下腹部两侧的凹槽内。下潜至预定深度时,潜航员会适时抛掉一定数量的压载铁,实现悬停。当任务完成后,压载铁会被逐一抛掉,保证“蛟龙号”安全地浮上海面。
(摘编自萧星寒《“蛟龙”出海》)
材料二:
海洋,人类的摇篮和故乡,一些具有先见之明的战略家早就指出:“新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谁拥有了探求深海的能力,谁就占据了先机。”上世纪末,作为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的世界海洋大国,我国就已将目光投向了海底——征服世界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
1. 阅读材料,完成“蛟龙号”结构图示的填空。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蛟龙号”借助压载铁来调整自身重量,实现上浮、下潜和悬停,以便潜航员在预设深度作业。
B. 海洋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一个国家是否有探求深海的能力,取决于其是否抓住先机。
C. 徐芑南始终以潜水器研发为业,只要能继续研究潜水器,他就精神振奋,病痛也会有所好转。
D. 我国科技工作者铸就的中国精神,对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取得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总体介绍“蛟龙号”7000米载人潜水器,清楚明了地说明了它的主要构造和部分工作原理。
B. 材料二叙述了徐芑南再次出山的经过,表现了徐芑南对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一心要为国家贡献力量。
C. 材料二多次引用徐芑南原话,不仅展示人物内心所想,还丰富了人物的精神世界,使议论更有说服力。
D. 材料三分析了“蛟龙号”研制成功的重要因素,指明我国在创新驱动轨道上赢得主动与优势的方向。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语言特点。
5. 材料二作者说:“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阳的光辉。”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蛟龙号”研制成功背后展现出的中国形象。
【解析】
【导语】材料都围绕着中国“蛟龙号”深海潜水器展开,体现了我国在深海探索领域的突破与成就。材料一介绍了“蛟龙号”的设计细节和工作原理,清晰具体;材料二通过徐芑南退休再出山的故事,展现了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奉献精神与执着,生动感人;材料三总结了“蛟龙号”成功背后的制度优势和精神力量,强调新型举国体制和科技创新文化的重要性,综合勾勒出中国深潜事业的全貌。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蛟龙号’的头部安装着16盏照明灯,在漆黑的海底为潜航员提供照明”判断,①是照明灯。
根据材料一“载人耐压舱的前方设有观测窗,供潜航员用肉眼直接观测海底。为了对抗深海的压强,观测窗非常厚,外大内小,整体为锥台形”判断,②是观测窗。
根据材料一“在两只机械手的中间是采样篮”判断,③是采样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命若琴弦(节选)
史铁生
老瞎子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①漫天大雪,灰暗的天空连接着白色的群山。没有声息,处处也没有生气,空旷而沉寂。所以老瞎子那顶发了黑的草帽就尤其躜动得显著。他蹒蹒跚跚地爬上野羊岭,庙院中衰草瑟瑟,蹿出一只狐狸,仓惶逃远。
村里人告诉他,小瞎子已经走了些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