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定州市二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000字。
高一语文开学考试卷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一)(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社群是一切有组织的人群。家庭、氏族、邻里、街坊、村落,大体上都属于我所谓社会圈子的性质。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和社会圈子的组织是比较重要的。
我想在这里提出来讨论的是我们乡土社会中的基本社群,这社群普遍被称为“大家庭”的。我在《江村经济》中把它称作“扩大了的家庭”。这些名词的主体是“家庭”,在家庭上加一个小或大的形容词来说明中国和西洋性质上相同的“家庭”形式上的分别。可是我现在看来却觉得这并不妥当,比较确当的应该称中国乡土社会基本社群作“小家族”。
我提出这新名词来的原因是想从结构的原则上去说明中西社会里“家”的区别。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可是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亲这一方面。这种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在人类学上有个专门名称叫氏族。我们的家在结构上是一个氏族,但是和普通我们所谓的族也不完全相同,因为我们所谓族是由许多家组成,是一个社群的社群。因之我这里提了这个“小家族”的名词。小家族和大家族在结构原则上是相同的,不相同的是在数量、在大小上。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我们的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家族》)
材料二
在中国文化里,社会中的意义单位不是个体,而是建立在牢固血缘基础上的“家与家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结,由血缘、地缘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情缘”交织而成。人与人之间的“差序格局”关系得到文化确认,形成面子与权威,左右并维系着特有的社会价值与交往模式。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乡土社会里,家庭、氏族、邻里、街坊、村落都属于社群范畴。
B. 中国乡土社会的“家”是事业组织,家庭成员之间只讲纪律不谈私情。
C. 依据血缘形成的“家与家族”是构建中国乡土社会“熟人社会”的基础。
D. 陌生人社会理论起源于西方,建构中国陌生人社会理论需要对其取舍。
2.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熟人社会通过人情往来凸显其运作逻辑,俗话“人熟是一宝”实是中国熟人社会的映射。
B. 熟人社会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只适用于乡村社会,而不能解决当前城市化发展中的问题。
C. 城市化逐渐隔绝血缘与地缘关系,扩展陌生人社会的边界,城市人的人际关系变得陌生。
D. 加强网络社会治理,有序的信息传递和人口流动,可以使陌生人社会呈现出有序的景观。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从区分家庭与家族的概念入手,阐述了中国乡土社会社群的基本特点。
B. 材料二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主要论证中国陌生人社会是有序的陌生人社会。
C. 材料一用“主轴”“配轴”的比喻说法,形象地说明中国氏族社会“家庭”的特点。
D. 材料二层层递进,采用交代背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
4. 材料一中作者认为“称中国乡土社会基本社群”为“大家庭”不妥当,而称“小家族”比较确当。西方的“家庭”与中国的“家族”有怎样的区别?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5.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社会结构将逐步由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请结合两则文本内容简要说明其原因。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家庭成员之间只讲纪律不谈私情”错误,根据材料一原文“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可知,在中国的家庭中,主轴是父子关系,而夫妇关系是配轴。虽然“家”重视效率和纪律,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私情。这里的“排斥”并不意味着完全不谈私情,而是私情在家庭事务中的表现会受到一定的约束。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城市化逐渐隔绝血缘与地缘关系”错误,根据材料原文“基于地缘、血缘等建立起来的关系并不会被时空间隔所阻断,也不会被彻底遗忘”可知,随着城市化的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怀鲁迅
郁达夫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握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