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沧州五校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8740字。
沧州五校2025年3月月考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刘勰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认为好的说辞或纵或擒,要看情势的需要。他还说,“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披肝胆以献主,飞文敏以济辞”,即认为说辞的关键,要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这些话,对烛之武劝秦穆公退兵,完全是切合的。
烛之武说秦穆公。先退一步,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肯定秦晋围城一定胜利。然后反过来说,用了四层转折。一层是郑亡以后,秦国得不到郑国,对秦国无利,所谓“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二层是灭亡了郑国有利于晋国,即“亡郑以陪邻”。三层是加强了晋国就削弱了秦国,即“邻之厚,君之薄也”。这三转就说明了灭亡郑国对秦国的不利。四层是放过郑国,对秦国有利,即“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些是就当前的情势说的,用的是一纵一擒,一放一收。说到这里好像话已说完了,但烛之武还要进一步说。因为以上讲的灭亡郑国以后,对秦国无利而有害,都是推测,推测的话还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得举出事实来做证,证明这种推测是正确的。
烛之武再引过去的事实做证。说秦穆公曾经帮助晋惠公,送他回国即位。晋惠公愿把焦、瑕两邑送给秦穆公作酬报,可是他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绝秦国,说明晋君是背恩的。从而证明秦军帮晋军灭亡郑国以后,晋国也会背恩抛弃秦国,使秦国不利。因此再作进一步推论,晋国占领了郑国,又会向西侵占秦国。说到此,才算把秦穆公说服了。这就是刘勰说的“言资悦怿”“动言中务,顺情入机”。
(摘编自周振甫《〈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材料二:
对于军事斗争来说,光是雄辩的口才并不够,大凡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要想凭外交口才得到是不现实的,主要还是凭实力。然而,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烛之武面临的艰巨任务是:缺乏实力的后盾,要在谈判中以口才战胜实力。
谈判实际上就是辩论。对立的双方利害关系相反,没有共同语言,必须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烛之武说秦穆公采用了一纵一擒、一放一收的方法,而在“擒”“收”上指出了秦晋围城对秦国的危害。
B. 烛之武引过去的事实做证,其目的是劝说秦穆公认清晋国的本来面目,进一步佐证自己的推测是正确的。
C. 烛之武认识到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只着眼于郑国与秦国的关系是难以说服秦穆公退兵的,所以他要另辟蹊径。
D. 烛之武的说辞,从逻辑上看具有雄辩的色彩,但秦国之所以能够退兵,更重要的是因为烛之武能够在策略和战略上考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均引用了《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原话,其作用是一样的,都体现了材料作者对历史史实的主观认识。
B. 烛之武站在秦国一方思考问题,没有逞一时之勇,图口舌之快,这是他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的正确选择。
C. 烛之武选择秦国而不是晋国作为谈判对手,是因为郑国与秦国利害关系密切,能形成郑秦同盟。
D. 外交谈判要善于抓住问题的要害,要有战略眼光,比如,努力在谈判中瓦解对方与他国结成的政治同盟。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第一段刘勰观点的一项是( )
A. 韩愈借《师说》阐述人们如何对待老师。
B. 《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对齐宣王谈如何施行王道。
C. 魏征向唐太宗进献《谏太宗十思疏》告诫君王。
D. 庄子在《庖丁解牛》中强调把握规律,依乎天理。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对刘勰的观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认识有什么不同?这对你阅读经典作品有何启示?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更重要的是因为烛之武能够在策略和战略上考量”错误。材料二最后,雄辩和策略战略是并列的关系,没有哪一个更重要的表达,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D。
【2题详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刘勰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认为好的说辞或纵或擒,要看情势的需要。他还说,“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披肝胆以献主,飞文敏以济辞”,即认为说辞的关键,要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这些话,对烛之武劝秦穆公退兵,完全是切合的。
烛之武说秦穆公。先退一步,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肯定秦晋围城一定胜利。然后反过来说,用了四层转折。一层是郑亡以后,秦国得不到郑国,对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