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嘉陵一中2024-2025学年高2024级高一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0830字。
高2024级高一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总分150)
一、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阅读。(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文本一:
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文本二: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我?”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吾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托君之福,得反晋国,晋、楚交兵,遇于中原,吾辟君三舍。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内外恶之。吾闻姬姓一族,唐叔一支,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振乎!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晋师退。军吏曰:“以君避臣,辱也。且楚师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长短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避之,所以报也。”背惠食言,以护其仇,我曲楚直,且其士气素饱,不可谓衰。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吾退彼犯,曲在彼矣。”退三舍。
1、文本二画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的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三处全对3分。
晋公子广A而俭B文C而有礼D其从者E肃F而宽G忠H而能力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何以伐为”与“何厌之有”(《左传.烛之武退秦师》)都是宾语前置的句式。
B. “楚子飨之”与“旦日飨士卒”(司马迁《鸿门宴》)中的“飨”意思相同。
C. “乃送诸秦”与“不识有诸”《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诸”都有指代作用。
D. “微楚之惠不及此”与“动刀甚微"(《庄子.庖丁解牛》)中的“微”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认为,合格的辅佐者应该在他的职位上施展他的才能.委婉地批评了冉有和季路并没有尽到相应的辅佐职责。
B、孔子认为,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并指出季孙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鲁国内部。
C、楚子认为,姬姓中唐叔的后代是最后衰落的,这是由于公子重耳违背上天,会有大的罪过,所以把他送到了秦国。
D、子犯认为,如果晋国背弃恩惠而说话不算数,晋国就会理亏而楚国理直,但假如晋军退走楚军依然进犯,楚国就会理亏。
4、上述两则文本蕴含的人文精神,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孔子反对讨伐颛臾地理由包括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以及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孔子反对战争即坚持古礼,强调君君臣臣,大家要循规蹈矩,不能逾越。
B、“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认为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使他来。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体现出了“推行仁爱”的人文精神。
C、由“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背惠食言,以亢其仇,我曲楚直”可知,子犯认为,如果没有楚国的恩惠,晋国就没有今日,退后三十里躲避他们,就是晋国的报答。背弃恩惠而说话不算数,又去保护他们的仇敌,晋国理屈而楚国理直。体现出了“信守承诺,讲求武德”的人文精神。
D、晋国军队的退让和回避兑现了晋文公当年对楚成王的承诺,激起了晋军不惜死战的斗志。在之后的城濮之战中,晋军所以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与此不无关系。“仁者无敌”告诉我们的正是这个道理。
(二)文言阅读。(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项羽之死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