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古诗词鉴赏之典故、意象及表现手法
- 资源简介:
约24270字。
古诗词鉴赏之典故、意象及表现手法
目录导航
思维导图(见压缩文件中1份pdf):感知全局,了解知识要点
知识清单:三大考点分类梳理、常考考点分册梳理
典例精析:对考点考法进行细致剖析和讲解,全面提升
易错易混:三大考点突破方法,高效查漏补缺
真题赏析:精选热点地区2024年真题,感受中考,知己知彼
解读意象的解题技巧
鉴赏诗歌的形象是古代诗词鉴赏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诗歌形象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寄寓了诗人特定思想感情的景物,通常称为意象。
解题方法一:抓住意象
理解诗词意象,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做起:一是探讨篇中重要意象在我国古代文化中被赋予的独特内涵。二是要结合该意象原物的形象、生活习性和作者此时的处境、心情展开想象和联想。三是要注意作家在作品物象中临时赋予的特殊象征和典型意义。四是要仔细分辨、掌握分寸,防止牵强附会和过分求深。
解题方法二:体味意境
诗词的意境至少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有机结合,因此古诗词意境的创设主要有三种方法:①融情入景,②借景衬情,③托物言志。
所以我们鉴赏古诗词时,一定要弄清楚: ①这首诗写了什么?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抒发了什么情、志? ② 怎样写?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些物、景。 ③为什么这样写?运用这种手法写这些物、景,对抒发这种情、志有什么作用。
考点1:典故
部编版初中古诗词典故分册汇总
一、七年级
1. 归雁
【典故解释】源自“雁足传书”的故事。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朝廷据此通过外交途径把它接了回来。
【课文出处】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家书)
【思想感情】课文中,诗人希望北归的鸿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表达了怀念家乡的深情。
2. 送酒
【典故解释】据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记载,有一年过重阳节,陶渊明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这时正好王弘送酒来了,于是醉饮而归。
【课文出处】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强欲:勉强,硬要)
【思想感情】课文中,“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凄凉环境。
3. 折柳
【典故解释】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课文出处】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思想感情】本诗描写作者客居洛阳的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勾起诗人无限思乡之情。
4. 后庭花
【典故解释】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人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课文出处】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思想感情】表面上是在斥责商女,实际讽刺的是晚唐政治。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忧虑和对世道的感慨。
5. 问鬼神
【典故解释】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汉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
【课文出处】李商隐《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