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北京高考语文阅卷论评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素材 / 高考专项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9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10/5 22:06:4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8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06000字。
2005年北京高考语文阅卷论评(代序)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相武
每年语文高考过后,总有对于试题不满的意见。它们发生在高中教师和考生中间,也会出现在家长和社会关注者当中。今年相对反响不太强烈。部分直接参与复习指导的高中语文教师似乎意见大一些。我们可能不能简单地将这个情况归结为语文题目命题好,也不能一般地让这个现象滑过我们回顾总结的视野。这里有一些文化现象值得思考,有一定规律可供总结。高考试题年年出,年年辩。但是,最值得关注的还是“稳”和“变”、“易”和“难”、“正”和“奇”、“课本”和“课外”、“小语文”和“大语文”这几种关系。从高中语文教学和高考语文复习指导的立场来看,主要是希望高考完全符合复习实际。而从命题方来看,似乎复杂一些。考虑既要回避高考复习中的投机行为,又要引导教学方向,还要考虑大学和社会所需,甚至还有阅卷工作的便利。命题的验证和总结是多方面的。问卷调查、座谈讨论和数据定量分析都是基本途径。还有社会上和网络等其他大众媒体上的信息反馈都是十分重要的验证渠道。
作文题随着考生启封而引起出乎意料的心理反应,然而大家并没有激烈反对这个作文题。原因推测起来,主要一是它符合考纲,没有超范围,二是议论文确实也重要,三是这个题的作文并不难写。在高考过程中,广义猜题是广泛存在的现象。它的最大动力来自考生。它在一些高考复习专家那里和在高考文化产业那里是一根镀金魔棒。所以,现在的复习和往年不同,多了一层经济压力。这和教师有关,和一小部分教师还关系很大,而且和考生、家长也有密切关系。猜题是我们反对的,但是却无法禁止。猜题和命题相伴相生,甚至相辅相成。命题和猜题永远是应该有距离的。但是,在我看来,对于命题方来看,这个距离应该比较适当才好。太大不好,太小也不好。所谓稳中求变的命题原则的确立和获得公认,其原因之一就在这里。如果完全没有距离,让高中语文教师感到他们的复习指导全部落实了,似乎皆大欢喜,这恐怕也不是什么好事情,对谁都不好,也就是皆不欢喜。毕竟高考还是要有淘汰率的,而且高考的接受方毕竟是大学。但是,反差太大,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工作和高考完全脱离,教师的辛勤劳动不能得到高考的验证,那也是不可想象的。猜题和广义猜题可能有两种。一是建立在全面充分的复习之上的,一是建立在复习准备不全面不充分之上的。但是,它们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特别是对于有商业目的或广告性功利因素的复习活动和辅导主体来说,更是这样。猜题也不会是完全没有实效的。确实有的猜题是有一点命中率的。但是我们在反对猜题押题的同时,不得不承认实际存在的这一现象的普遍性。从广义上讲,高中复习的后期,几乎难免这种做法。命题当然会尽量避免被猜中。但是,既然有广义猜题存在,就有一个复习导向中的潜在的被猜和主猜的关系存在。我以为,这个关系在试题公开后的表现或社会反应,应该是出乎意料的程度不要太大也不能太小。原因就在于命题是要考虑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形,同时又要发现问题,改进教学。作为中学复习和教学方面,仍需要加强全面和综合的复习,减少押题、押重点的行为或兴趣。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加强反思语文教学的弱点和不足是一个提高复习和应试效率的重要途径。其次,是具体分析并准确把握考生语文基础和基本能力的内在矛盾,这也是推动复习工作的基本方面。第三,就是要关注和母语应用关系密切的社会思潮和社会现象。在这个基础上,对照这三点,再看这次的作文题目,其命题动机和理由就比较清楚了。
作文题是语文试题的重心所在,也是历年人们关注的焦点所在。2005年作文试题属于带给考生和教师意外的类型。所谓意外主要来自大家都习惯了的无文体限制的话题作文。但是,这一意外本来就是暴露了高中语文教学的偏向和弱点。从这个意义上,作文试题是一次成功的冒险。近年高考确实偏重记叙文和不限文体。这可能和命题倾向有关。但是今年显然有所扭转。议论文在语文教学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忽略,这本身就是复习导向的错误。当然同时和多年命题取向的忽视也有关系。此外,多年不限文体,而今年限制文体,这本身实际上多少有点纠偏和突围的含义。限制文体不代表无法自由发挥。考生根据所给的提示、要求和材料,还是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对于一部分考生来说,会出现进入题目容易,但写好议论文不容易的情况。总体上看,今年的高考优秀作文的比例并不低。这个情况同许多中学的高中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文体的全面要求有关,也同议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包容了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某些特点有关。审题不难,便利进入,有话可说。高考的指挥棒不是不能使用,而是怎么使用。中学语文教学本来就应该在鼓励学生发展记叙和抒情能力的时候,强化不同文体的界限,强化议理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主要的几种文体的写作方法。特别是议论文的写法。议论文是社会十分需要的文体。其实这已经涉及社会实际存在的问题,也就是人们普遍不擅长议论和发表意见。尤其是中学语文教育需要在母语培训阶段就有意强化议论能力。而我们的高中学生,目前的现状就是议论文写作能力普遍比较薄弱。所以,从教学改进的角度,高考带来语文教学问题的暴露是一件好事情。尽管部分教师会有失落感。还有一个特定的角度,就是大学专业学科都要求学生有很强的科研工作能力和写作能力。议论文自然是提高科研或专业论文写作水平的基础性训练的文体。
顺便提到,作文试题的文体限制也是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其中更加突出了高中语文要求的多种文体的全面理解和运用。特别是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本身的议论能力和议论文的写作和教学能力是一种激励。同时又是提醒考生重视主要文体的特点和界限,也是刺激考生提高特定文体的把握能力。其次,高考作文试题在文体要求上应该是不时变换的。长期固定一种文体,或长期不限定文体都是错误的指向。究竟是一般地掌握各种文体还是充分地适度深入地、具体地把握特定文体?高中教学提高的合理的发展动力显然来自后者。我们需要破除一种理解,以为提倡写议论文就会使学生滋长空洞议论的文风、“坐而论道”的人格。这实际上是错误的理解。真正写好议论文,恰恰需要学生既提高议论文的写作技巧和运用水平,也同时提高对于社会、文化、人生等等方面的许多思想观点和命题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要改善思想方法和文风、学风。当高考在现在的社会风气和文化弊端中继续演进的时候,我估计,每年语文试题包括作文试题在启封之后还会在考生和教师中、在社会上出现适度意外。至少最近几年还会是这样。通过连续的适度变化来强调一种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当然也是在体现对于中学教学和复习的引导。这是命题主体的策略,也是命题动机的根源,当然也是命题意志的表现。所以,在一定意义上,作文的变是必然的,如同“写出诗文原句”这样的要求会相对稳定一样。原因就在于北京的中学生相当一部分不愿意熟读或背诵那规定的“28篇”。从去年的4分增加到6分,实际上是在这个考试基本点上的呼唤的强度加大了。换句话说,仍然而且进一步强调了对于目前高中语文教育这方面情况的不满。命题人很明显是在告诉众考生:只要背熟28篇,这6分就是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