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700字。拨开意象的迷雾,解读诗歌的生命矛盾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后记
【意图及切入】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诗歌中流传广泛的一首抒情短诗,诗人为我们勾勒了一幅远离尘世喧嚣、充满亲情的生活图景,让我们感受到了幸福和温暖。然而两个月后,诗人海子在山海关附近自杀。这一事件使得这首诗表面的轻松欢快与实际内涵产生了某种分离,怎样理解海子的幸福?本文试图结合海子整个诗歌创作过程和他的诗歌理想去阅读分析。关于海子的诗歌及其本人传奇的命运正是学生最想知道的东西,因此我想以此作为生长点,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理解诗歌的主旨,引导学生走近海子,理解海子,进而探讨有关生命的话题,认识生命的价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命意识。
【实施过程】
一、解读文本,初步体验
1989年3月6日的黄昏,一位天才诗人在山海关附近的一段火车的铁轨上平静地躺下,任呼啸的火车碾过25岁年经的躯体,一颗年经的生命就这样的选择,可是他的这个选择却带给他的亲人、朋友、读者无限的伤痛。这是非常悲惨的一幕,他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作者海子。
在解读文本之前教师不必对作品做过多的解释,可以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注重学生自己的体验。意象是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关键,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诗歌中找出诗歌的意象。
海子诗歌中有它独特的意象,他的很多意象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东西。比如这首诗的意象就是非常生活化的。
面朝大海,粮食蔬菜,周游世界,一所房子
春暖花开,喂马劈柴,幸福的闪电
先让学生说出自己读这首诗的感觉,说出自己对诗歌意象的认识。在初读诗歌时有的同学会感觉诗歌的意象很清新、浪漫。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感觉像是陶渊明的生活。有的同学又感觉诗歌不是很简单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感觉到作者所说的幸福不是现实的,一个所谓享受劈柴喂马的人怎么有钱周游世界呢?很矛盾。幸福原来就是这么简单,喂马、劈柴、为一座山取名字……在诗中透露出来那种生命的真谛让我们的心胸豁然开朗。面朝大海,洗不尽俗世情怀;春暖花开,留不住我心如来。生命如此矛盾。我们感到的是海子向往着充满温情的生活,但又不想堕入尘世成为俗人。
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作者,这首诗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矛盾?为什么会有悲凉、忧伤的情绪在里面呢?海子的其他诗歌是不是也有矛盾呢?
二、知人论世,与作者对话
叶圣陶在《阅读与写作》中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站着作者,那边站着的是读者,有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作者的创作是有动机的,因此作品一定是有作者的寄托的。找出文本背后的作者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钥匙。
海子,本名查海生,196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乡村家庭,1979年考入北大,1985年第一次以“海子”的这个笔名发表诗歌。10年的时间让一个15岁的孩子成为北大的一位高才生,让他成为一个著名大学的讲师,让他在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上天给海子的恩赐其实已经很多了。海子去世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