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000字。高一语文同步辅导教材(第2讲)
主讲:蔡肇基(南京市一中 特级教师)
《拿来主义》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学习内容
1.通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体会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
3.学习文章运用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进行说理议论的方法。
学习指导
一、文章背景
这篇文章是本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杂文,作者针对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媚外卖国政策和一些人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的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旗帜鲜明地提出“拿来主义”的口号,主张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本国文化遗产),要采取占有、挑选的态度,既要大胆吸收借鉴,又要作科学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新文化。学习这篇文章,对于我们今天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和我国古代文化遗产,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字词解析
1、 注音
磕kē 羹gēng 炙zhì 冕miǎn 吝lìn 啬sè 髓suǐ 孱càn 蹩bié 粹cuì 诩xǔ
2、 解释
自诩:自夸。
吝啬:小气,应当用的财物舍不得用。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慢步地走。比喻犹豫不决。
3、 辨音
① 给 gěi 交给② 得 dé 得到
jǐ 自给自足děi 可得注意
de 跑得快
4、辨形
① 粹 精粹 ② 辨 辨别 ③ 蹩 蹩脚
悴 憔悴辩 辩护蹙 蹙眉
猝 仓猝辫 辫子鳖 鱼鳖
三、阅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如何对待文化遗产,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而是同国家的内外政策密切相关的,因此,作者把它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从近代的闭关锁国到“现在”的投降卖国,从对旧文化的抱残守阙到对进步文化的深闭固拒,都是与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不相容的。这样,文章先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以“学艺”上的表现为典型。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以媚外求荣的行径,并联系某些国人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的心态分析批判,尖锐指出实行“送去主义”的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