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100字。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选材及创新”讲座稿
大家好!我们都知道:作文,是语文学科的综合性训练,是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体现,也是学生融生活,融阅读知识、写作技巧及个性情感的综合能力的体现。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具有真情实感地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而,我们语文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作文训练,在训练中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那么,如何较好地在教学工作中进行这一训练呢?我们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结合阅读教学,结合学生生活,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积累好一定的写作材料等。这样,以读促写,表达出学生的真情实感,确不失为一条好思路。确实许多教师高招纷纭,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我们也常常看到或听到学生写作中所表现出的苦处,他们拿到题目或话题,不知所云,不知到底写什么好。只好东拼西凑,写满字数。其结果空洞无物或千人一面,更无新意。这样的作文让我们看了头皮发涨。例“我的好心情”,总离不开我某天做了什么好事或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总算战胜自我,完成了一项“伟大的事业”,并从中有所感悟,因而我心情便如何如何的好了等等。若一、二篇如此,不足为怪。见多了,便产生了问题。我们的作文教学,学生为何不能拓宽选材面,为何不多见一些创新性的作文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下面就我的体会作些粗浅的介绍,以抛砖引玉。
一、关于作文的选材问题
我们也知道一句俗话,叫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材料的贫乏,是作文水平无法提高的重要原因。学生这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恼,首先是源于他们没做生活的有心人,不善于撷取身边的材料。罗丹说过:\\\"我们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整天躺在材料中睡大觉,没思考生活,没发现生活的点点滴滴,没发现生活的闪光点。其次,学生的阅读量太少,阅读总是局限于手头的课本及作文选之类的书,其他书籍很少涉猎,尤为明显的是体现在议论中缺少论据材料,说明文中缺乏准确的说明。第三,材料老化现象也是重要原因,一个材料总是用了又用,又没有搜集新材料,于是,作文模式化了。还有就是没有树立大语文的观念,不能把其他学科的知识综合到写作中来。那么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在具体的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呢?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材料的概念及材料的来源。
所谓材料,就是写作中作者为了某一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摄取并且写入文章中的一系列的事实和论据。比如《那年我十岁》这作文题目,则要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走过的路,拾取颗颗美丽的贝壳。有的学生就讲自己十岁那年自己心痛的一件往事,有的学生则是写十岁那年的生活与现在生活的对照等等……又如吴晗的《谈骨气》中运用到的文天祥、闻一多等人的故事及孟子的名言等,学生知道这些都是较好的材料。
收集并积累材料是写好文章的第一步骤,矛盾说过:“占有材料要像奸商一样。”,要占有大量材料,首先明确材料的来源。材料的来源很多,第一,来自生活的材料,有家庭生活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的,这就要求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活,思考生活,收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发现并撷取生活的闪光点,鼓励多写札记,日记,编写故事和人物提纲。如《发生在身边的一件事》就可以从平时收集的生活材料上轻而易举地得到了。第二,来自电视等新闻媒体的材料,这些材料大都是论文的好论据,要鼓励学生写卡片,简明地记下所听到的数据统计材料事例,以备必要时之需,也可让学生从材料得到感情,如一名学生在广播听到一个著名的作家忙于找寻春天,后来在孩子们身上找到故事。就写下很出色的《寻春》,他结合本地风俗习惯闹元宵的情景极力去描绘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