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70字。
如何从阅读教学中转化写作能力
从化市神岗中学 涂汉雄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因此,语文教师在教会学生阅读文章的同时,必须使学生学以致用,那就是能够根据课文范例,进行模拟说话和写作,这里关键在于一个“用”字,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
然而,在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些老师忽视了能力素质的转化。他们仅仅分析了课文遣词造句或布局谋篇的特色,却没有对文中的某一特色进行知识的迁移,逐步转化成说写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转化学生的写作能力呢?下面就谈谈我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及时提示和点拨
教师在教完课文某一方面的知识之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及时地提示和点拨,然后让学生作一翻思考和消化,做到有的放矢,有张有弛。
初一语文课本中的《枣核》,结构精巧,具体表现在悬念设立上。作者以“枣核”设立悬念,从美籍华人再三索要枣核起笔,用途蹊跷。华人朋友见了枣核,用途还是秘而不宣,而且还故弄玄虚,直到他踏访了后花园,后才解开悬念。这样的文章结构,能引人入胜,使读者欲罢不能。教师讲清其作用后,应该提示学生:在写作时,遇到类似的题材,也可巧立悬念,使文章波澜起伏。然后以《一张照片引起的回忆》为题作提示。如这题目可提示为:文章以“照片”为线索,就“照片”来设立悬念,可先写见到照片后产生的感情(如喜、怒、哀、乐等),然后再叙述与这张照片有关的人和事,从而解开悬念。用几句话一笔带过,既不影响教学内容的完成,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若再提示学生参看类似的文章,以加深印象,定能收到更佳的效果。
《白杨礼赞》一文对白杨树的描写,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以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让学生明确“欲扬先抑”的写法,能收到突出人或事物形象,加深读者印象的艺术效果之后再加以点拨:同学们在表现人物时,同样可以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如塑造一个精神高尚的人物形象时,可先尽情渲染其“普通”,甚至不怎么“光彩”的一面,然后逐层深入去展示其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