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50字。
“文学名著阅读”新题备考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部分中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让学生走近名著,让名著走近学生,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为了检测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近年来名著题越来越为命题者所青睐。2006年安徽省高考语文专门设题6分,考查文学形象,而今年刚出台的《2007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也将“文学名著阅读”列入考试范围,分值为10分。那么,面对“文学名著阅读”这样的新题型,在仅有的两个月多的时间里,我们将如何备考呢?
一、要明确文学名著题的命题范围,了解名著的梗概、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及相关的情节(事件)等。
一般地说,文学名著题的命题范围不会超出《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福建省2007年高考语文“文学名著阅读”题的考试范围,主要是《教学大纲》中推荐的课外阅读的11部长篇小说类文学名著。具体如下:
《红楼梦》、《三国演义》、《子夜》、《家》、《围城》、《堂吉诃德》、《老人与海》、《匹克威克外传》、《巴黎圣母院》、《复活》、《欧也妮葛朗台》。
在此基础上,还要对文学名著的内容有所了解,包括作者、故事梗概、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及有关情节(事件)、阅读感受(评判与鉴赏)等。
比如,《三国演义》,就应该大体了解以下几个方面:
1、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
2、内容概要:东汉末年,汉室衰弱,黄巾起义,各路英雄乘剿黄之机发展势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最强。连年混战,弱肉强食。官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吴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使曹操暂无力侵犯长江以南,形成三足鼎立,相对稳定的局面。三国是曹操的魏国,孙权的吴国和刘备的蜀国。曹操死后,曹丕称帝。大将司马昭统一全国,结束了三足鼎立之局面,夺魏为晋,建立晋朝。
3、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
4、与主要人物有关的情节或事件:①桃园三结义② 火烧赤壁③草船借箭④孔明借东风⑤关公过五关斩六将⑥关公刮骨疗伤⑦诸葛亮智用空城计。
5、主要艺术特色:①成功地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②长于描述战争,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
6、阅读感受:如对诸葛亮的评判。认为,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的灵魂。他在小说中处于中心位置,是焦点人物。博望初捷,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智算华容,取四郡,三气周瑜,活捉张任,入成都,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直到秋风五丈原,这一系列精彩的故事都是描写诸葛亮。在我们眼中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在他的头脑里有着层出不穷的智谋和计策,任何困难复杂的情况,他都能应付自如,任何隐秘的狡诈的伎俩,他一眼就能识破。他远观近察,熟洞人情,精通世故,计无不中,算无遗漏,真正是人中之杰。更为敬佩的还有他的人格,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要明确文学名著题的拟题角度和形式,了解这种题型的规律、特点。
文学名著题多从检测考生对具体名著的名称、作者、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内容理解、阅读感受等角度拟题,又多以填空、选择、简答等题型方式对考生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