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2000字。2006年高考语文(广东卷)试题分析
广州市中学语文教研会高三中心组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广东)试题全卷分两部分七大题22小题:第一部分选择题,包括三大题11小题共33分;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包括四大题11小题共117分。与2004年和2005年高考语文试题比较,今年的选择题再减少了1小题共3分,即从2004年的42分减至2005年的36分再减至今年的33分,非选择题的题量比2005年减少1题,但分值却逐年加大,即从2004年的11小题108分增加到2005年的12题114分再增加到今年的11题117分。全卷题量减少而主观题的分值增加是今年广东卷的一个特点。
2006年是广东实施现行教学大纲的最后一年,也是与2007年课改实验区实施新课标后高考衔接的一年,语文考试在平稳过渡的基础上,还要关注新课程的改革方向。语文新课程的核心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综合的,它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还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高考题目的设置,要既能表现考生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和方法,又能展示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强调解题的“过程——层次——结果”,重视思维的过程性,这样,主观题较之于客观题就有着以下一些优点:⑴能够提供比较宽阔的空间来表达思想,能测量出考生应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水平。⑵特别适宜于设置情景,能具体了解考生的语文交际能力和其他能力,了解考生应用语言的正确程度、流畅程度和得体的程度,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他们的思维过程。⑶能够提供生动、详细的反馈信息。由于人们对语文材料的反映是多元的,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是独特的,因此主观题的答法是允许多种多样的,只要评分者根据评分标准,从考生答题的正确性、流畅性、得体性三方面来考虑,就能较有层次地区分出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组织表达能力以及思想认知水平。这是对学生个性阅读的尊重,也是对真理的尊重。
主观题能使语文考试回归到能体现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上来。从2004年高考广东自主命题以来,广东试卷逐年减少客观题分值增加主观题分值的情况看,命题者的这一思路与实践,有利于语文课程改革的实验,对中学教学是一种积极的引导。
2006年的高考语文(广东卷)与去年比较,主要变化有:
⑴第一部分三个大题的结构为“4-3-4”,即第一题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4题12分,第二题现代文阅读3题9分,第三题文言阅读4题12分。第一题减少了1题3分,将其分值放在非选择题的第六大题“语言运用”上,不但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而且体现了新课标倡导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精神,强调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能考查到学生词语综合运用的能力。
⑵第二部分中第四题第12小题的文言文阅读,由2005年的8分增至今年的9分,考查的内容也有变化,翻译题由原来的3小题8分减至2小题6分,增加了文言断句3分。文言断句是文言阅读的基本功,这一考查体现了新课标的文言诵读要求,强调熟读成诵、反复涵泳、心口相应、烂熟于心,这对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在古诗阅读鉴赏的考查中,第13小题选用了谭敬昭的《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很有地域特色。不仅诗作者是清代的广东才子,而且诗中涉及的地点是广州越秀山和位于广州海珠区的海幢寺(海幢公园内),以及诗中所咏之“老鹤”也是羊城风物(古时广州多鹤),语料中的“人、景、物”所凸现的地方风情,不仅让人读来倍感亲切,同时使广东考生更关注本土文化及其优良的传统。
⑶第五题现代文阅读,题量分值均与2005年相同4小题21分,全为简答题,其中第16题,让考生从文中四个加点的词语(“投射”“穿”“抛”“挪”)任选两个进行赏析。这不仅坚持给中学的阅读教学一个明确导向:中学语文教学应该进一步发展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