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730字。
《错误》的四重解读
台湾诗人郑愁予的代表作《错误》先后选入新旧高中课本,有些老师反映这样的新诗不好教,尽管没有生僻难懂的字词句,可就是不知道这首诗说的是什么意思。本文尝试超越过去的单一角度、单一层次的赏析,而多角度多层次地开拓《错误》的意义空间,给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启示。
语言解读
《错误》语言朴素而华美,句式匀称整齐而有变化,字里行间流动着一种忧伤、惋惜的情调。
第一节,首句短促,次句“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悠长缓慢,忧伤情调主要落在这句上;
第二节,述说美人坚守自闭,杜绝红尘,语调低沉,充满叹惋、怜惜之情;
第三节,诗人自述“ 错误”的感受,用“ 美丽”装点“ 错误”,表达失落、忧伤之情。
全诗基本上是长短句错落,第一二句一长一短,错落明显;第三句拆成两短句,与第四五句的整句形成反差;第六七句也是长短错落,而且与三四句字数相同,句式相似;最后八九句又是长短句,不过长短句的位置变换了一下,长句在前,短句在后。本来第二节是两个对称句,中间的“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一句楔入,改变了对称句的顺畅节奏,使得对称性减弱,变化性增多,这种变化在短诗中非常重要,如果顺畅地读下来,匆匆而过,就会句不留意,语不留味。句式有长有短,错落有致,仿佛音乐节奏快慢互见,声调高低相成,构成一种优美的旋律。
声调之美还表现在抑扬和回环上。所谓抑扬,古已有之,亦即平仄。试读“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开头数字仄声,中间“ 容颜如莲花”平声,最后“ 开落”归落于仄声,如此仄—平—仄,是不是有抑扬之美?再读第二节,第三四句以平声作结,第五六七句以仄声作结,仄声短促、压抑,用于表达低沉、忧郁的情调;诗的最后以“ 过客”结尾,效果也是这样的,而且“ 过客”与“ 归人”又形成平仄交错;倒数第二句“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中间“ 马蹄”平声扬起,此前此后是仄声或短促的入声,也显出抑扬之调。
所谓回环,就是叶韵,从叶韵中传达不同意味、不同情调。本诗第一节“ 过”与“ 落”一韵,第二节“ 晚”与“ 掩”一韵,第三节“ 客”与第一节“ 过”与“ 落”一韵。叶韵本来就有回环之美,首尾一韵,是为回环;中间换韵,复又回应前韵,韵脚是A—B—A式的,也显出声韵和情调的回环,好像是忧伤、惋惜的情感以不同的声调唱出。
另外,诗中四个“ 不”( “ 不来”“ 不飞”“ 不响”“ 不揭”)字所表达的否定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