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990字。
我与地坛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 残疾后 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 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 筛选信息,理解把握课文涉及的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的内容。
2、 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
3、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教学设想】
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命运》)同学们,请告诉老师你听到的乐曲是什么,它的作者是谁?(学生回答,贝多芬)对,就是那个双耳失聪、双目失明却依然不向命运低头的贝多芬。他曾经说过:“我要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叫我屈服。”这是多么坚强的意志力啊!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象他一样向不幸命运抗争的人。今天我们就走近作家史铁生,一起体会他用十五年时间参悟的生命价值《我与地坛》。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作家,中国作协会员。生于北京,文化大革命初期他响应号召到陕西务农。21岁时,因积劳成疾导致下肢瘫痪。住进医院的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但他身残志不残,返回北京后潜心写作,在与命运的搏斗中,凭着顽强的毅力,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文字作品。 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插队的故事》 《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21岁正是狂妄的年纪,忽然残废了双腿,对他的打击多么深啊。世界在瞬间崩塌,如何重新找到生活的目标,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史铁生用了十五年的时间长久地思索,他潜心读书,致力写作,终于成长为一个具有哲学家思想的作家,但这中间的过程却是多么地痛苦而又复杂。史铁生的作品,包括他的小说、散文均贯穿了一点,那就是“对生命的解读”本篇正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三、整体感知
(一)析题
我与地坛,抒情散文,借地坛抒写自己的痛苦、复杂、深沉的感情。
(二)提问:
1。几个部分?总体上看,各部分作者所写的对象及特点是什么?
2.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一)地坛 对象 (二)母亲
∣ ∣ ∣
荒芜但并不衰败 特点 坚忍、毫不张扬
∣ ∣ ∣
生命感悟 作用 生存启发
四、精读分析
1.阅读课文第一节与第五节第一句话,说一说作者与地坛的遭遇有何相似之处?
答:我…… 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 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我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
地坛被人遗弃同病相怜作者被社会遗弃
2.第一部分有几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答:雕栏玉砌不复在 苍松翠 柏树幽
四壁朱颜改 野草荒藤乐悠悠
残阳 正红
废园 沉静
蜂飞 蚁动 瓢虫升空 金蝉脱壳
露珠滚动 满园草木竞相荣
∣ ∣
古旧 荒芜 特点 生生不息
∣
荒芜但并不衰败
3.它们引发作者怎样的思考?
答:引发了作者的三个思考即(1)我该不该去死?
(2)我为什么要出生?
(3)我应该怎样活?
4、针对第一个问题地坛给了我什么启迪?(找出关键句)
答:“一个人,出生了,这就是一个不再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弱小的生命,甚至连生命都算不上的“露水”仍然勇敢顽强的活着,给了我生命的感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园中的小昆虫和构成昆虫生长背景的草木,它们全很卑微,可是它们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法则生存着,它们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反而是由于它们的存在,到使这里不再衰败,这些原来不能引人注意的现象让作者发现了原先不曾想过的朴素道理:即生不由自己决定,死也不该由自己决定,人活着就应顺从自然。所以我虽然双腿残疾,